北史_列傳卷七十部分譯文
-
查閱典籍:《北史》——「北史·列傳卷七十」原文
熊安生字植之,長樂阜城人。自幼喜愛學(xué)習(xí),振奮精神,不知疲倦。跟隨陳達(dá)學(xué)習(xí)《三傳》,跟隨房箈學(xué)習(xí)《周禮》,侍奉徐遵明,認(rèn)真學(xué)習(xí)了一年,后來又跟李寶鼎學(xué)習(xí)《禮》,于是博覽通曉《五經(jīng)》。然而,熊安生專門傳授《三禮》,從遠(yuǎn)方來的學(xué)生有一千多人。探討讖緯之學(xué),搜集新奇的學(xué)說,先前的儒生沒有明白的東西,都加以闡發(fā)說明。齊武成帝河清年間,陽休之特意奏請熊安生為國子博士。
當(dāng)時,北周《周禮》已經(jīng)流行,自公卿以下,大都學(xué)習(xí)《周禮》,有過去留下的疑問和大的滯礙幾十條,人們都不能詳加辨明。北周武帝天和三年(568),周朝和齊朝互通友好,兵部尹公正出使齊朝,和齊人談到《周禮》,齊人不能回答,就讓熊安生到賓館,和尹公正交談。尹公正能言善辯,熊安生說到他不知道的,就撮取關(guān)鍵的問題突然向熊安生發(fā)問。熊安生說“:《禮》的道理弘大深奧,自然有其順序,一定想要升堂入室看到其精奧,難道寧可打亂其先后順序嗎?只要能夠留意,我會為您按次序陳說它。”尹公正于是向熊安生詢問有疑問的問題,熊安生都一一講解,探究其根本。尹公正非常佩服,回國后把這些事情都告訴了周武帝,周武帝十分欽敬看重熊安生。
進(jìn)入鄴都之后,熊安生急忙令人打掃門庭。家里的人奇怪地問他,熊安生說“:周武帝重視道術(shù),尊重儒生,必定會來見我。”不一會兒,周武帝臨幸其宅第,詔令不用下拜,親自拉著他的手,領(lǐng)著他一同坐下。周武帝對他說“:朕沒有能夠罷卻戰(zhàn)爭,因此感到慚愧?!毙馨采f:“黃帝尚且有阪泉之戰(zhàn),何況陛下恭敬地代行上天的懲罰呢?”周武帝又說“:齊朝賦稅勞役繁重,耗盡了百姓的財力,朕救齊朝百姓于水火,想革除其弊政,準(zhǔn)備將府庫和三臺的雜物分散給百姓,公以為怎么樣?”熊安生說:“當(dāng)初,武王戰(zhàn)勝商紂,分發(fā)鹿臺的財物,發(fā)放巨橋的谷物。陛下這個詔令,時代不同,美善是相同的?!敝芪涞塾终f:“朕和武王相比怎么樣?”熊安生說:“武王討伐商紂,把紂王之首懸掛在白旗桿上,陛下平定齊國,不戰(zhàn)而獲勝利,以我的愚見,陛下的謀略為優(yōu)。”周武帝非常高興,賜給熊安生帛三百匹、米三百石、宅院一所,并賜給象牙手板和九環(huán)金帶,賞賜的其他物品和上面那些差不多。又詔令所司給熊安生安車駟馬,令其隨從車駕入朝,并敕令所在之地供給所需之物。至了京城,奉命在大乘佛寺參與討論五禮。周武帝宣政元年(578),熊安生任露門博士、下大夫,這時熊安生已八十多歲。不久就退休了,死在家中。
熊安生的學(xué)問既然為儒生尊崇,曾經(jīng)跟他學(xué)習(xí)和在他之后享有高名的人,有馬榮伯、張黑奴、竇士榮、孔籠、劉焯、劉炫等,都是他的學(xué)生。熊安生撰著有《周禮義疏》三十卷,《禮記義疏》三十卷,《孝經(jīng)義》一卷,都流傳于世。
熊安生和同郡人宗道暉、張暉、紀(jì)顯敬、徐遵明等人為北朝儒學(xué)的創(chuàng)始人。宗道暉喜歡戴高翅帽,穿大木板鞋,州中將官剛到任,宗道暉就戴著高翅帽,穿著大木板鞋去拜見,仰著頭,抬著胳膊肘,在大木板鞋上叩拜,自稱學(xué)士等同于三公。后來,齊任城王高氵皆鞭打宗道暉,宗道暉慢慢地呼喊安偉,安偉出來后,對人說“:我挨鞭子,不失漢之禮儀?!弊诘罆熡执┥洗竽景逍x開了。冀州人為他們幾個人編了幾句順口溜:“顯公鐘,宋公鼓,宗道暉屐,李洛姬肚?!狈Q之為四大。顯公是僧人,宋公是安德太守,洛姬是一個婦女。
熊安生在山東時,年年到處講學(xué),跟隨他聽講的人很多,有人誑他說:“某村有一古墓,是晉河南將軍熊光的墓,距現(xiàn)在已七十二世了。原來有墓碑,被村里的人埋藏起來了。”熊安生掘地尋找墓碑,沒有找到,因而引起連年不斷的官司。冀州長史鄭大灌判決道“:距今七十二世,是羲皇上人;河南將軍,晉朝沒有這樣的官名。訴訟不符合道理和記載?!毙馨采暑I(lǐng)族人對著墓冢大哭。將要通報姓名,見到徐之才與和士開二人相對而坐,因徐之才名諱為“雄”和士開名諱為“安”,就自稱“觸觸生”,眾人都哂笑他。
黎景熙字季明,河間莫阝人。少年時因孝順而聞名于世。曾祖黎嶷,北魏太武帝時,因軍功贈爵容城縣男,后為燕君郡太守。祖父黎鎮(zhèn)、父親黎瓊都世襲封爵。
黎季明小時候喜歡讀書,生性記憶力強(qiáng),有默默記憶的才能,而沒有應(yīng)酬對答之才。他的從祖父黎廣,太武帝時任尚書郎,擅長古代之學(xué)。曾經(jīng)跟隨吏部尚書清河人崔宏學(xué)習(xí)字義,又跟從司徒崔浩學(xué)習(xí)楷書和篆書,自此以后家傳其學(xué)。季明也學(xué)習(xí)字義、楷書和篆書,與許慎有很多不同。又愛好天象,對術(shù)數(shù)很是通曉,但窮困失意,不從事謀生之業(yè)。有書一千多卷。雖然窮困獨自居處,卻不因生活所迫改變節(jié)操。和范陽人盧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。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,盧道源勸說他出去做官,才做了個威烈將軍。北魏孝武帝西遷,季明就寄居在伊洛。侯景奪取河南之地,召季明到軍隊中,稍后改任黎陽郡太守。季明跟隨侯景到了懸瓠,發(fā)現(xiàn)侯景最終不足以依恃,就離開了他,寄居在潁川。當(dāng)時王思政鎮(zhèn)守潁川,多次派人召見季明,留在內(nèi)館。過了一個多月,周文帝又征召他,就進(jìn)了關(guān)中。周文帝就令季明在東閣訂正確定古今的文字。西魏文帝大統(tǒng)末年,授著作郎之職。當(dāng)時和他同輩的人,都官位兼任侍中,車馬服飾華麗豐盛,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貧賤之位,而沒有慚愧的表情。季明對其職守又很勤奮,撰著不懈怠。然而性格特別固執(zhí),不合時宜,因此一做史官,就十年不調(diào)任。周明帝武成末年,升任外史下大夫。
周武帝保定三年(563),大造宮殿,春夏二季大旱,詔令公卿和文武百官,盡力上言朝政得失。季明上秘密奏章道:“臣聽說成湯時遭受旱災(zāi),讓六卿自己陳述得失。周宣王非常過分,寶玉都用盡了。難道不是為百姓作長遠(yuǎn)的考慮,俯首哀嘆百姓不幸嗎?如今正是農(nóng)事的關(guān)鍵月份,季節(jié)雨都延誤過去了,普天下百姓的心里,都渴望下雨。陛下關(guān)心普天下的事物,像愛護(hù)兒子一樣愛護(hù)眾人,敬重禮遇各種神靈,尚且不能豐收諧和。難道是有的事情沒有節(jié)制,違背了時節(jié),舉動失去折中,而導(dǎo)致這場旱災(zāi)嗎?
“《春秋》中說,君主舉動必定要記錄下來,行動要成為典范禮儀。水旱陰陽,沒有不應(yīng)君主的行動而至的。孔子說:‘言語行動,是有道德的人感動天地的原因,能夠不慎重嗎?’《春秋》莊公三十一年冬天,天不降雨?!段逍袀鳌氛J(rèn)為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臺,奢侈浮華,不體恤百姓。僖公二十一年夏天,大旱?!段逍袀鳌芬詾檫@時修建南門,讓百姓辛勞,大興勞役。漢惠帝二年夏天,大旱;五年夏天,大旱,江河中的水減少,溪水和山澗中的水?dāng)嘟^。《五行傳》認(rèn)為是在這之前出動十四萬六千人修建長安城造成的。漢武帝元狩三年夏天,大旱?!段逍袀鳌氛J(rèn)為這一年出動天下原有的官吏,鑿?fù)ɡッ鞒?。這樣說的話,建筑工程一類的事情,一勞動人力役,上天就有奇異之事來相應(yīng)。典章經(jīng)籍作為警示,如果或許可以引起深思的話,上天的責(zé)備告示,改正過來就好了。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勞役,來報答上天的責(zé)備,或許天降甘霖,好的莊稼有機(jī)會生長,那么,豐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,百姓的到來就不會遲了?!对姟氛f:‘人亦勞止,迄可小康,惠此中國,以綏四方?!蛟S恐怕陽氣太盛而生陰,秋天雨水多起來,年成再不豐收,人們就沒有希望了。如果又加饑荒,可憂慮的就更多了?!?/p>
當(dāng)時,豪強(qiáng)富貴人家,都爭相攀比奢侈華麗。季明又上書說:
“臣聽說寬大是為了廣為覆蓋,慈愛是為了關(guān)懷眾人。所以,說天高地厚,是因為萬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養(yǎng)育;四季顯示出寒冷暑熱,是因為各種事物都能從四季的忠實誠信中得到幫助。因此,帝王的寬容大度像天地一樣,忠實誠信像四季一樣。招搖星指向東方,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來了;君主布施恩德,普天下的人都懷念其恩惠。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統(tǒng)御天下,各種事物都能亨通,乘馭六龍,自強(qiáng)不息,喜愛問詢,接受規(guī)范,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運了。
“自古以來,最具德行的君主,也都廣泛請求,到處詢訪,詢問打柴草的人,把鼓掛在樹干上,以征求過失。前不久,大旱超過了時節(jié),百姓渴望收成,陛下于是發(fā)布圣明的詔令,廣泛搜求百姓的六種疾苦,象禹、湯那樣歸罪自己,推崇宋景堅守正直,及時雨順應(yīng)時節(jié),年成因此而獲得豐收。約束自己,節(jié)儉用品,仰慕質(zhì)樸,去除浮華,這樣就高尚了。然而,高官仍在四通八達(dá)的道路上炫耀,絲羅尚且充斥于豪強(qiáng)富貴之家,小小老百姓連粗布衣服都穿不上,編入戶籍的平民連糟糠都吃不飽。這就是勸說引導(dǎo)的道理,有些沒能周遍的緣故。如今,即使用禮儀引導(dǎo)他們,用刑法來約束他們,風(fēng)俗也很難一致了。當(dāng)初,漢文帝收集上書用的書袋,用來作帳子;愛惜十戶人家的物產(chǎn),不建造露臺;后宮中的佳麗,穿的衣服不及地,和今天富貴之家的服飾相比,還不如婢女奴隸的衣服。然而,漢文帝自身為屬下作出表率,國家富足,刑罰清正,廟號稱為太宗,確實是有原因的。臣聽說,圣人長久堅持他的道義,天下就能教化成功。如今承繼魏朝衰敗戰(zhàn)亂之后,忠貞誠信沒有興起。應(yīng)該先尊崇五美,屏除四惡,革除浮華的世俗,抑制競相斗富的世風(fēng),察糾鴻都之中的雕蟲小技,焚毀野雞頭之類的奇裝異服,沒有益處的貨物不要在當(dāng)時推重,有損德行的器物不要放置在身旁,這樣,人們就知道陛下的德行了。
“臣又聽說,從事政治的關(guān)鍵,在于選拔舉薦。如果有毫厘的差誤,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;后來的人居于上位,就會導(dǎo)致堆積薪柴的譏諷。因此,古代善于從事政治的人,用人像游魚一樣一個一個地按照次序,任用必定要根據(jù)能力。在朝中賜爵給人,不是因為個人的愛好。分別才能而授予官職,根據(jù)才能而加以任用。授官適合其才,任命正當(dāng)其用,六轡既已調(diào)和,就可全不費力地而致千里之遠(yuǎn)。虞、舜選拔眾人,不仁義的人就讓他遠(yuǎn)遠(yuǎn)地走開,則各種事情就安康了,百姓就明白他們的教化了。
周武帝看后,嘉獎黎季明。
當(dāng)時,外史的官署屢屢遷移,沒有固定的處所。季明又上言道:“外史的職守,就是漢朝的東觀,是帝王珍重的,這就是外史的職責(zé)所在。自魏朝到周朝,公館沒有設(shè)立,臣雖然愚魯暗昧,尚且知道這樣不對。因此,去年十一月間,敢于冒昧陳奏,陛下特意頒下旨意,當(dāng)即命令修建外史官署。很快過了一年,不知道功效如何。臣常常思慮這件憂患。怎敢不再次請求?!敝芪牡鄄杉{他的建議,于是官署就建造起來了。天和二年(567),黎季明晉升為車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。后來病死。
另外,周文帝初年,適逢天下分崩離析,當(dāng)時,有學(xué)問道術(shù)的人很少。所以,孤陋寡聞和有小技的人,都被引薦任用。至于像冀俊、趙文深一類的人,雖然才能有愧于前人,而聲名顯于當(dāng)世,都受到任用。
黎景熙字季明,河間莫阝人。少年時因孝順而聞名于世。曾祖黎嶷,北魏太武帝時,因軍功贈爵容城縣男,后為燕君郡太守。祖父黎鎮(zhèn)、父親黎瓊都世襲封爵。
黎季明小時候喜歡讀書,生性記憶力強(qiáng),有默默記憶的才能,而沒有應(yīng)酬對答之才。他的從祖父黎廣,太武帝時任尚書郎,擅長古代之學(xué)。曾經(jīng)跟隨吏部尚書清河人崔宏學(xué)習(xí)字義,又跟從司徒崔浩學(xué)習(xí)楷書和篆書,自此以后家傳其學(xué)。季明也學(xué)習(xí)字義、楷書和篆書,與許慎有很多不同。又愛好天象,對術(shù)數(shù)很是通曉,但窮困失意,不從事謀生之業(yè)。有書一千多卷。雖然窮困獨自居處,卻不因生活所迫改變節(jié)操。和范陽人盧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。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,盧道源勸說他出去做官,才做了個威烈將軍。北魏孝武帝西遷,季明就寄居在伊洛。侯景奪取河南之地,召季明到軍隊中,稍后改任黎陽郡太守。季明跟隨侯景到了懸瓠,發(fā)現(xiàn)侯景最終不足以依恃,就離開了他,寄居在潁川。當(dāng)時王思政鎮(zhèn)守潁川,多次派人召見季明,留在內(nèi)館。過了一個多月,周文帝又征召他,就進(jìn)了關(guān)中。周文帝就令季明在東閣訂正確定古今的文字。西魏文帝大統(tǒng)末年,授著作郎之職。當(dāng)時和他同輩的人,都官位兼任侍中,車馬服飾華麗豐盛,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貧賤之位,而沒有慚愧的表情。季明對其職守又很勤奮,撰著不懈怠。然而性格特別固執(zhí),不合時宜,因此一做史官,就十年不調(diào)任。周明帝武成末年,升任外史下大夫。
周武帝保定三年(563),大造宮殿,春夏二季大旱,詔令公卿和文武百官,盡力上言朝政得失。季明上秘密奏章道:“臣聽說成湯時遭受旱災(zāi),讓六卿自己陳述得失。周宣王非常過分,寶玉都用盡了。難道不是為百姓作長遠(yuǎn)的考慮,俯首哀嘆百姓不幸嗎?如今正是農(nóng)事的關(guān)鍵月份,季節(jié)雨都延誤過去了,普天下百姓的心里,都渴望下雨。陛下關(guān)心普天下的事物,像愛護(hù)兒子一樣愛護(hù)眾人,敬重禮遇各種神靈,尚且不能豐收諧和。難道是有的事情沒有節(jié)制,違背了時節(jié),舉動失去折中,而導(dǎo)致這場旱災(zāi)嗎?
“《春秋》中說,君主舉動必定要記錄下來,行動要成為典范禮儀。水旱陰陽,沒有不應(yīng)君主的行動而至的??鬃诱f:‘言語行動,是有道德的人感動天地的原因,能夠不慎重嗎?’《春秋》莊公三十一年冬天,天不降雨?!段逍袀鳌氛J(rèn)為這一年中三次修筑高臺,奢侈浮華,不體恤百姓。僖公二十一年夏天,大旱。《五行傳》以為這時修建南門,讓百姓辛勞,大興勞役。漢惠帝二年夏天,大旱;五年夏天,大旱,江河中的水減少,溪水和山澗中的水?dāng)嘟^?!段逍袀鳌氛J(rèn)為是在這之前出動十四萬六千人修建長安城造成的。漢武帝元狩三年夏天,大旱?!段逍袀鳌氛J(rèn)為這一年出動天下原有的官吏,鑿?fù)ɡッ鞒?。這樣說的話,建筑工程一類的事情,一勞動人力役,上天就有奇異之事來相應(yīng)。典章經(jīng)籍作為警示,如果或許可以引起深思的話,上天的責(zé)備告示,改正過來就好了。如今如果停止百姓的勞役,來報答上天的責(zé)備,或許天降甘霖,好的莊稼有機(jī)會生長,那么,豐收的年成就可以期望了,百姓的到來就不會遲了?!对姟氛f:‘人亦勞止,迄可小康,惠此中國,以綏四方?!蛟S恐怕陽氣太盛而生陰,秋天雨水多起來,年成再不豐收,人們就沒有希望了。如果又加饑荒,可憂慮的就更多了?!?/p>
當(dāng)時,豪強(qiáng)富貴人家,都爭相攀比奢侈華麗。季明又上書說:
“臣聽說寬大是為了廣為覆蓋,慈愛是為了關(guān)懷眾人。所以,說天高地厚,是因為萬物都能得到天地的包容養(yǎng)育;四季顯示出寒冷暑熱,是因為各種事物都能從四季的忠實誠信中得到幫助。因此,帝王的寬容大度像天地一樣,忠實誠信像四季一樣。招搖星指向東方,天下的人都知道春天來了;君主布施恩德,普天下的人都懷念其恩惠。希望陛下借助上天統(tǒng)御天下,各種事物都能亨通,乘馭六龍,自強(qiáng)不息,喜愛問詢,接受規(guī)范,天下的百姓就十分幸運了。
“自古以來,最具德行的君主,也都廣泛請求,到處詢訪,詢問打柴草的人,把鼓掛在樹干上,以征求過失。前不久,大旱超過了時節(jié),百姓渴望收成,陛下于是發(fā)布圣明的詔令,廣泛搜求百姓的六種疾苦,象禹、湯那樣歸罪自己,推崇宋景堅守正直,及時雨順應(yīng)時節(jié),年成因此而獲得豐收。約束自己,節(jié)儉用品,仰慕質(zhì)樸,去除浮華,這樣就高尚了。然而,高官仍在四通八達(dá)的道路上炫耀,絲羅尚且充斥于豪強(qiáng)富貴之家,小小老百姓連粗布衣服都穿不上,編入戶籍的平民連糟糠都吃不飽。這就是勸說引導(dǎo)的道理,有些沒能周遍的緣故。如今,即使用禮儀引導(dǎo)他們,用刑法來約束他們,風(fēng)俗也很難一致了。當(dāng)初,漢文帝收集上書用的書袋,用來作帳子;愛惜十戶人家的物產(chǎn),不建造露臺;后宮中的佳麗,穿的衣服不及地,和今天富貴之家的服飾相比,還不如婢女奴隸的衣服。然而,漢文帝自身為屬下作出表率,國家富足,刑罰清正,廟號稱為太宗,確實是有原因的。臣聽說,圣人長久堅持他的道義,天下就能教化成功。如今承繼魏朝衰敗戰(zhàn)亂之后,忠貞誠信沒有興起。應(yīng)該先尊崇五美,屏除四惡,革除浮華的世俗,抑制競相斗富的世風(fēng),察糾鴻都之中的雕蟲小技,焚毀野雞頭之類的奇裝異服,沒有益處的貨物不要在當(dāng)時推重,有損德行的器物不要放置在身旁,這樣,人們就知道陛下的德行了。
“臣又聽說,從事政治的關(guān)鍵,在于選拔舉薦。如果有毫厘的差誤,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;后來的人居于上位,就會導(dǎo)致堆積薪柴的譏諷。因此,古代善于從事政治的人,用人像游魚一樣一個一個地按照次序,任用必定要根據(jù)能力。在朝中賜爵給人,不是因為個人的愛好。分別才能而授予官職,根據(jù)才能而加以任用。授官適合其才,任命正當(dāng)其用,六轡既已調(diào)和,就可全不費力地而致千里之遠(yuǎn)。虞、舜選拔眾人,不仁義的人就讓他遠(yuǎn)遠(yuǎn)地走開,則各種事情就安康了,百姓就明白他們的教化了。
周武帝看后,嘉獎黎季明。
當(dāng)時,外史的官署屢屢遷移,沒有固定的處所。季明又上言道:“外史的職守,就是漢朝的東觀,是帝王珍重的,這就是外史的職責(zé)所在。自魏朝到周朝,公館沒有設(shè)立,臣雖然愚魯暗昧,尚且知道這樣不對。因此,去年十一月間,敢于冒昧陳奏,陛下特意頒下旨意,當(dāng)即命令修建外史官署。很快過了一年,不知道功效如何。臣常常思慮這件憂患。怎敢不再次請求?!敝芪牡鄄杉{他的建議,于是官署就建造起來了。天和二年(567),黎季明晉升為車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。后來病死。
另外,周文帝初年,適逢天下分崩離析,當(dāng)時,有學(xué)問道術(shù)的人很少。所以,孤陋寡聞和有小技的人,都被引薦任用。至于像冀俊、趙文深一類的人,雖然才能有愧于前人,而聲名顯于當(dāng)世,都受到任用。
何妥字棲鳳,西城人。父親細(xì)腳胡,經(jīng)商進(jìn)入蜀地,就在郫縣安下了家。侍奉梁武陵王蕭紀(jì),主管金銀布帛,因而成為大富翁,稱為西州大商賈。
何妥小時候機(jī)靈敏銳,八歲時到國子之學(xué)學(xué)習(xí),助教顧良戲耍他說:“你姓何,是荷葉的荷,還是河水的河?”何妥應(yīng)聲回答說“:先生姓顧,是眷顧的顧,還是新故的故?”眾人都是認(rèn)為他很了不起。十七歲那年,因精練的技藝而侍奉湘東王。后來,湘東王知道何妥聰敏明達(dá),就召到身邊誦讀書籍。當(dāng)時,蘭陵蕭..也有非凡的才能,住在青楊巷,何妥住在白楊頭。當(dāng)時的人這樣說他們“:世上有兩位俊才,白楊何妥,青楊蕭..?!彼艿降姆Q贊就像這樣。
江陵被平定后,何妥進(jìn)入周朝,任太學(xué)博士。周宣帝剛剛設(shè)立五位皇后,問儒生辛彥之,辛彥之回答說:“皇后和天子相匹配,尊崇相等,不應(yīng)有五位?!焙瓮遵g斥說“:帝..有四位妃子,舜有二位妃子,哪里有固定的數(shù)目?”因此封為襄城縣男爵。隋文帝即位,何妥任國子博士,加授通直散騎常侍之職,晉爵位為公。
何妥生性急躁,很有口才,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。納言蘇威曾經(jīng)對文帝說:“臣的亡逝的父親經(jīng)常告誡臣說:‘只讀一部《孝經(jīng)》,就足夠樹立己身,治理國家了,何必多讀別的書?!蔽牡垡舱J(rèn)為說得對。何妥進(jìn)奏說:“蘇威學(xué)習(xí)的書本,不止是一部《孝經(jīng)》。他的父親如果確有這樣的話,就是蘇威不聽從教導(dǎo),這就是他的不孝;如果沒說過這樣的話,就是當(dāng)面欺騙陛下,這就是他的不誠實。不誠實,不孝順,怎么能夠侍奉君主?況且孔夫子又說‘:不讀《詩》無以言,不讀《禮》無以立?!M能容忍蘇綽教導(dǎo)兒子,偏偏和圣人的教導(dǎo)相違背呢?”蘇威當(dāng)時兼任五種職務(wù),文帝非常親愛重視他。何妥因而上奏,說蘇威不可信任。又因蘇威執(zhí)掌天文和法律制度,都不稱職,何妥上奏八件事,向文帝進(jìn)諫:
“第一件事是:臣聽說,了解人的人就是哲人,只有帝王難以了解人。孔子說: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,放在邪曲的人之上,百姓就服從了;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來,放在正直的人之上,百姓就不會服從。由此來說,政治的安全與危險,在于舉薦人才是否一定能夠慎重,所以,舉薦賢才受到皇上的賞賜,埋沒賢才就要受到殺戮。觀察今日的舉薦人才,與這些有很大差異。不論諂媚討好還是正直,不分別賢才還是愚昧。心里想讓他登高位,就可以從平民百姓一下子提拔到重要的職位;心里想要壓制某人,就一定是到老仍是郎官署官之類的小官。百姓不服,實在是因為這些。臣聽說,在朝廷封賞某人官爵,就當(dāng)著眾官員之面封賞;在市曹殺戮犯人,就當(dāng)眾殺戮。俯伏看見陛下留心刑獄訴訟,愛護(hù)百姓像愛護(hù)兒子一樣,每當(dāng)應(yīng)該裁決刑獄之時,沒有一次不是詢訪諸位公卿,不濫殺無辜,這是君主圣明。刑獄既然這樣,封爵也應(yīng)這樣。如果有大功,在帝王心中加以查實,就可以擢升。自此以下,如果選拔重要的官員,一定要參照眾人的見解,不要聽信一人提拔,這樣就上不徇私情,下邊沒有怨恨。
“第二件事是:孔子說:觀察其互相勾結(jié),其罪過就無法遮掩了。又說:‘君子是團(tuán)結(jié),而不是勾結(jié);小人是勾結(jié),而不是團(tuán)結(jié)?!f的勾結(jié),就是阿諛黨附。說的是心里喜愛的人,即使已經(jīng)光彩奪目,榮耀顯赫,還要加以提拔;心里厭惡的人,即使已經(jīng)沉居屈辱的地位,一點點話也一定要發(fā)怒。既然已經(jīng)提拔起來,必定互相遮掩,這樣欺騙皇上的念頭就滋生出來了;屈辱既然已經(jīng)加之于身,就會有怨恨,毀謗辱罵的話就說出口了。俯伏希望陛下廣泛加以訪察,不要讓結(jié)黨營私的路打開,威勢和恩惠都由自己決定。國家的災(zāi)患,沒有比這些更大的了。
“第三件事是:臣聽說舜提拔十六類人,就是所說的八元八凱。考察其賢達(dá)明智,道理勝于今日。況且又選拔才能,授予職任,互相不侵?jǐn)_,不重復(fù)。所以,四門得以和睦,各種事功都很興盛。如今,官員特別多,用人非常少,一人之身竟然兼有好幾種職務(wù)。因為國家沒有人才嗎?因為人才不善良嗎?如今,有萬輛車馬的大國,才俊之士不少,縱然有圣明的哲人,也沒有緣由自己薦達(dá)。東方朔說過‘:尊重他就讓他做將軍,壓抑他就使他成為俘虜。’這話是真的。如今做官的人,不考慮德行,不衡量才能,既然沒有呂望、傅說的才能,又自負(fù)傅巖、渭水的傲氣。不考慮憂患深重,責(zé)任重大。只是害怕總攬的職務(wù)不夠多。安居于這種寵貴的職務(wù),輕視卿相的職守。顛沛流離而導(dǎo)致挫折,實在是因為這些?!兑住氛f‘:鼎折足,帝王或諸侯食用的肉羹傾灑出來,刑罰深重,兇?!f的是大臣不能勝任。
“第四件事是:臣聽說《禮》這樣說:詭辯的言論破壞了法律,擾亂名分而改變做法,利用歪門邪道擾亂政治的人,就要殺掉??鬃诱f:依舊貫通,何必改變做法?俯伏發(fā)現(xiàn)連年以來改變做法的事情很多。如范威刻制計時的滴漏,十年沒有刻制成;趙翊衡量秤,用了七年才定下來;公孫濟(jì)迂腐虛妄,醫(yī)療處方費用超過很多萬;徐道慶往返于南北,白白耗費飲食;常明破壞律令,歷時達(dá)一年多;王渥混淆名份,沒有限度;張山居不知道星位,先前已冒名太常;曹魏祖連北斗星都不認(rèn)識,如今又超過了太史。無一不是用其短淺的見識,就自我夸耀,博取名譽(yù),互相大肆以不實之辭欺騙人。請求自今日以后,有像這種情況的,如果他說的話失實,一定要加以重罰,但愿讓他有所顧忌,不敢輕易上奏,恣意選拔?!?/p>
其余幾事,文籍大都沒有記載。當(dāng)時蘇威身兼數(shù)職,先前曾經(jīng)隱居武功,所以何妥說:“自負(fù)傅巖、渭水之氣。”用這些激將皇上。此書上奏之后,蘇威非常忌恨何妥。開皇二年(582),蘇威考定經(jīng)籍文章,與何妥又相互指責(zé)。蘇威憤怒地說:“沒有何妥,不必顧慮沒有博士!”何妥應(yīng)聲說:“沒有蘇威,也何必?fù)?dān)心沒有供役使的人!”于是和蘇威產(chǎn)生了仇隙。
后來,皇上令何妥考定音樂。何妥又上表說:
“臣聽說,明亮了就有禮樂,幽暗了就有鬼神。這樣說的話,撼動天地,感動鬼神,沒有比禮樂更接近的了。又說:“音樂達(dá)到了就沒有怨恨,禮儀達(dá)到了就沒有紛爭。恭敬謙讓統(tǒng)御天下,說的就是禮儀音樂。臣聽說音樂有兩種,一種是奸邪的音樂,第二種是雅正的音樂。奸邪的音樂感動人,背逆之氣相應(yīng);雅正的音樂感動人,和順之氣相應(yīng)。和順之氣形成景象,所以,音樂施行而倫理清晰,耳聰目明,血氣平和,改變風(fēng)俗,天下都得到安寧。孔子說:‘舍棄鄭國的樂曲,斥退小人?!裕?、衛(wèi)、宋、趙的音樂奏出,在內(nèi)則產(chǎn)生疾病,在外則損傷人。因此,宮音亂則荒淫,其君主驕傲;商音亂則破敗,其官員腐??;角音亂則憂患,其百姓怨恨;徵音亂則哀傷,其事功就辛勞;羽音亂則危險,其財物匱乏。五音都亂,那么國家很快就要滅亡了。
“魏文侯問子夏說:‘我戴正冠冕而聽古時的音樂,就想睡覺;聽鄭、魏的音樂而不疲倦,為什么呢?’子夏回答說:‘古代的音樂,用文雅的音樂開始,又用勇猛的音樂結(jié)束。修省自身以及家庭,使天下公平均勻。鄭國和魏國的音樂,以奸邪的音樂結(jié)束,沉溺不止,男女混雜,不知父子。如今您問的是樂,您喜愛的是聲音。樂和音相近似而不相同。作為君主,要謹(jǐn)慎地辨別好壞。’案,圣人制作音樂,不僅僅是讓人耳目歡娛。而是想讓人在祖宗廟堂之中,君臣共同聽音樂,則無一不和順恭敬;在鄉(xiāng)間里邑之內(nèi),老少同聽音樂,則無一不平和溫順;在內(nèi)室之中,父子同聽音樂,則無一不和睦親愛。這就是古代帝王設(shè)置音樂的用意。所以,知道聲響而不知道樂音的,是禽獸;知道樂音而不知道音樂的,是平民大眾。所以,黃鐘、大呂,琴瑟之樂和干戚之舞,兒童都能舞弄,能知音樂的人,大概只有君子。不知道聲響的人,不能和他談?wù)摌芬簟2恢罉芬舻娜瞬荒芎退務(wù)撘魳?,知道音樂,就幾乎接近道了。殷紂做不合道義的事情,太師抱著樂器投奔周。晉國的君主缺少德行,師曠很是憐惜清澈的徵音。
“上古的時候,沒有音樂,手拍肚子,敲打土塊,就算是音樂了?!兑住氛f:‘遠(yuǎn)古帝王制作音樂崇尚德行,殷勤地推薦給上帝,用以配享祖先?!灾劣谟悬S帝制作《咸池》,顓頊制作《六莖》,帝..制作《五英》,堯制作《大章》,舜制作《大韶》,禹制作《大夏》,湯制作《大..》,武王制作《大武》。自從夏朝以來,年代久遠(yuǎn),只留下了音樂名字,但其聲音已經(jīng)不能聽到了。從殷朝到周朝的音樂,全都在《詩的·頌》中。所以, 自圣明的賢哲以來, 學(xué)習(xí)音樂的人很多, 如伏羲減少琴弦, 文王補(bǔ)足琴弦, 孔子敲擊磬, 子路彈奏瑟, 漢高祖敲擊筑, 漢元帝吹簫。
“漢高祖初年, 叔孫通借助秦朝的音樂家, 制作漢朝宗廟的音樂。在廟 門舉行迎神儀式, 奏 《嘉至之樂》, 好像古時請神下凡的音樂一樣?;实圻M(jìn)入廟門, 奏《永至之樂》, 作為行走的節(jié)奏, 好像古時的《采薺》、《肆夏》一樣;當(dāng)把干肉放在豆這種祭器中奉獻(xiàn)上去時,奏《登歌之樂》,好像古時的清廟之歌一樣;升堂奏歌再次結(jié)束之后,奏《休成之樂》,贊美神靈的賞賜;皇帝到東廂坐定之后,奏《永安之樂》,贊美祭禮完成。其中《休成》、《永至》兩支樂曲,是叔孫通制作的。漢高祖時,奏《武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五行之舞》樂曲。春秋的時候,陳國公子完出逃到齊國,陳國是舜的后代,所以齊國有《韶》這種音樂??鬃釉邶R國聽到《韶》這種音樂,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味道的,就是這種音樂。秦始皇消滅齊國,《韶》的樂章傳到秦國。漢高祖滅亡秦朝,《韶》的樂章流傳到漢朝。漢高祖將《韶》改名為《文始》,用以表示不相互因襲?!段逍形琛愤@種樂曲,原是周朝的《大武》樂曲,秦始皇改名為《五行》。到了漢孝文帝,又改為《四時之舞》,用以表示天下安定和平,四季順暢。孝景帝采用《武德舞》作為《昭德》。孝宣帝又采用《昭德》作為《盛德》。雖然改變名稱,但大抵都是因襲秦朝的舊事。到了魏、晉,都是使用古樂。魏國的三祖,都制作音樂詞章。自晉永嘉流亡以來,五都傾覆,音樂流傳到南方,因此音樂在江東大體具備。宋、齊以來迄于梁代,實行的音樂之事,還都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。辟雍、明堂、靈臺三雍和歲、時、日的開始正月旦日,祭祀之樂實在可稱為很隆盛。到侯景篡權(quán)造反時,音樂師四處流散,四時舞和清商三調(diào),都到了僭偽的齊朝。齊朝雖然知道傳授和學(xué)習(xí),但得到樂曲之后而不把它用在宗廟和朝廷。
“臣自幼愛好音樂聲律,留心器樂,雖然年紀(jì)老邁,還都能記憶下來。到了東方的國土平定之后,樂工都返回了。詢問他們逗留之地,果然說是梁朝人教授的。如今,清商三調(diào)和四時舞,都有人彈奏,雖然不能精審熟練,但也具有雅正之聲。若讓他們教導(dǎo)傳授,可望古樂得以流傳。然后取其旨?xì)w,摘其精要,根據(jù)舊有的加以削減增益,另外制定好的名稱,歌頌盛大恩德于當(dāng)今,流傳雅正之樂到來世,豈不是美事嗎?謹(jǐn)抄錄清商三調(diào)和四時舞的樂曲名稱,又撰寫歌辭在別的地方。那些有樂曲流傳,而不能在殿堂之上彈奏的,也都附錄在后面?!?/p>
書表上奏之后,文帝另敕令太常,采取何妥制定的節(jié)拍尺度,于是制作清、平、瑟三調(diào)之聲,又制作天子所用的《舞革畢》、《鐸》、《巾》、《拂》四種舞曲。在這之前,太常寺留傳下來的宗廟雅樂,已經(jīng)經(jīng)歷了幾十年,只有大呂,廢除了黃鐘。何妥又認(rèn)為這些宗廟雅樂背離古樂之意,就上奏請求用黃鐘。文帝下詔讓公卿商議,采納了何妥的建議。
不久,何妥的兒子何蔚任秘書郎,有罪應(yīng)當(dāng)施刑,皇上哀憐何妥,將何蔚減除死罪論處。這之后,何妥所受到的恩寵禮遇就逐漸減少了。開皇六年(586),外任龍州刺史。當(dāng)時有背著書箱到處求學(xué)的人,何妥都為他們講說傳授。又撰寫《刺史箴》,刻寫在州門外。任職三年,因疾病請求回京,詔令準(zhǔn)許。重新掌管學(xué)校之事。
當(dāng)時,皇上剛剛讓蘇夔在太常寺參與議定律呂,蘇夔有一些建議,朝中官員大多隨從。何妥偏偏與眾不同,常常指責(zé)蘇夔的短處。文帝將其建議下達(dá)給群臣,群臣大都排斥何妥的建議。何妥又上秘密奏章,指點陳述得失,大概都是議論時政得失,并斥責(zé)當(dāng)世結(jié)黨成派之人。于是,蘇威和吏部尚書盧愷、侍郎薛道衡等人皆受連累而獲罪。授予伊州刺史之職,何妥沒有赴任。不久任國子祭酒,死于官任。謚號曰肅。
撰寫有《周易講疏》三卷、《孝經(jīng)義疏》二卷、《莊子義疏》四卷。和沈重等人撰著《三十六科鬼神感應(yīng)等大義》九卷、《封神書》一卷、《樂要》一卷,《文集》十卷,都流傳于世。
劉炫字光伯,河間景城人。少年時因聰明機(jī)敏受到稱贊。和信都人劉焯一起閉門讀書,十年之間足不出戶。劉炫的眼睛非常明亮,看太陽不目眩,記憶力強(qiáng),默默地記憶,沒有人能和他相比。左手畫圓,右手畫方,口中誦讀,目中數(shù)數(shù),耳朵聽講,五件事情一起做,沒有遺失。周武帝平定齊國,瀛州刺史宇文亢召劉炫為戶曹從事。后來,刺史李繪用為禮曹從事,因有官員的才干而廣為人知。
隋開皇年間,劉炫奉敕令與著作郎王劭一同修撰國史,不久,改署于門下省,以待顧問。又詔令和諸位術(shù)圩訂天文律歷,兼在內(nèi)史省考定諸家言論。內(nèi)史令博陵人李德林待他很有禮貌。劉炫雖然在中書、門下、內(nèi)史三省都供過職,但竟然沒有得到官職,被縣司責(zé)討賦稅和勞役。劉炫向內(nèi)史自我陳說,內(nèi)史把他送到吏部。吏部尚書韋世康問他有什么才能,劉炫自寫情狀說:“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毛詩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公羊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,孔安國、鄭玄、王弼、何晏、服虔、杜預(yù)等人的注釋,總共十三家,雖然道理有精有粗,但都可以講授;《周易》、《儀禮》、《谷梁》這三種,用的功夫少一些;史書、子書、文集、警句故事都能心中默誦;天文、律歷,窮究其精微奧妙。至于公私文章翰墨,從來不曾借助別人之手?!崩舨烤谷徊辉敿?xì)考試。然而,朝中知名人士十多人,作保證明劉炫所說的不錯,于是授予劉炫殿內(nèi)將軍之職。
當(dāng)時,牛弘奏請購買搜求天下散佚的書籍,劉炫就偽造書籍一百多卷,題其名為《連山易》、《魯史記》等,送到官府,領(lǐng)了賞就離去了。后來有人告他,經(jīng)過大敕免除死罪,除去名籍?;氐郊亦l(xiāng),以教授學(xué)生為業(yè)。被廢除的太子楊勇知道后把他召來。到了京城之后,敕令侍奉蜀王楊秀,劉炫拖延不去。楊秀非常憤怒,將劉炫枷起來送到益州。接著就發(fā)配為士卒,經(jīng)常讓他手執(zhí)兵器當(dāng)門衛(wèi)。不久就把他放了,讓他主持校訂書史。劉炫因而模仿屈原的《卜居》,作《筮途》來自我寄托。楊秀被廢除之后,劉炫和諸位儒生修訂五禮,授旅騎尉之職。
吏部尚書牛弘建議,認(rèn)為根據(jù)《禮》:諸侯杜絕依傍的時期,大夫官降一級。如今的上柱國雖然和古代的諸侯不同,但和大夫相比還是可以的,官職在第二品,應(yīng)該比帝王的近親降一等。論者大多認(rèn)為說得對。劉炫駁斥道“:古時候做官的人,作為正宗的只有一人,庶出之子不能進(jìn)授官爵,因此,古代帝王重視嫡親。其嫡親長子有分享爵祿的道理,同宗的人和嫡長子雖然疏遠(yuǎn),但還服喪服三個月,實在是因為受到了他的恩德。如今做官的人,爵位剛剛升上去,就對嫡親庶出不加限制,既然和古時候不同,有什么可降低的!如今,高貴的人大多忽視近親,如果將有的人官爵降低,人類社會道德規(guī)范的疏遠(yuǎn),就要從此開始了。”于是就把這件事放下了。
開皇二十年(600),廢止國子、四門和各州縣的學(xué)校,只設(shè)置太學(xué),博士二人,學(xué)生七十二人。劉炫上表,說學(xué)校不應(yīng)該廢止,情感和道理都很懇切,隋文帝沒有采納。當(dāng)時,國家富足強(qiáng)大,都把遼東放在心上,劉炫認(rèn)為不可征伐遼東,寫了一篇《撫夷論》來諷勸。當(dāng)時沒有人省悟。到了大業(yè)末年,三次征伐都沒有取勝,劉炫的話才得到證實。
隋煬帝即位,牛弘用劉炫修訂刑律法令。自隋文帝時開始,官府中負(fù)責(zé)公文的人大都是小人一類,時間長久,奸邪滋長,是形勢造成了這種局面。又因風(fēng)俗衰敗,婦人沒有節(jié)操。于是設(shè)立府吏處事的規(guī)則,州縣中的輔助官員,三年更換一次;九品官員的妻子,不得再嫁。劉炫著書立論,認(rèn)為不可這樣,牛弘竟然聽從他的建議。各郡設(shè)置的學(xué)官和九品以外的職官的俸給,都從劉炫這里開始。
牛弘曾經(jīng)問劉炫說:“根據(jù)《周禮》,士多而官員少;如今,令史比從前多了很多倍,判官削減了就不夠用了。這是什么原因呢?”劉炫說“:古時候的人任命職務(wù)而責(zé)以成功,到了年終考察其政績優(yōu)劣,文案不重新校理,公文沒有那么繁多,府史的責(zé)任,就是掌管要目罷了。如今的文案簿籍,一直都考慮審核校訂錘煉,如果不夠嚴(yán)密,就不遠(yuǎn)萬里追證很多年前的舊文案。所以諺語說‘:老吏抱案死?!窆诺牟煌?,懸殊竟像這樣!事務(wù)繁多,政治的弊病,都是因了這個原因?!迸:胗謫柕馈埃罕蔽?、北齊的時候,令史從從容容;如今則沒有功夫在家中安靜地呆一會兒。這件事情是什么原因呢?”劉炫說“:齊朝設(shè)立的州,不過幾十個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三府和其行臺,按其順序相互統(tǒng)領(lǐng),文書下達(dá),不過十條;如今,有州三百個。這是第一繁多。以往,州中只是設(shè)置主簿,郡設(shè)置郡守、郡丞、縣只有縣令一人而已,其他所用僚屬,則是長官自己征召,接受詔令之后赴任,每一州不過是幾十個人;如今卻不是這樣,大大小小的官員,都由吏部任免,小小一點事跡,都由考功考核。這是第二繁多。減少官員不如減少事務(wù),減少事務(wù)不如讓心中清靜,官員事務(wù)沒有減少,而希望從從容容,怎么可能呢?”牛弘非常欣賞劉炫的言論,但是不能采納。
納言楊達(dá)舉薦劉炫學(xué)識淵博,有文采,射策高中,任命為太學(xué)博士。過了一年多,因品性低下而離任?;剜l(xiāng),行至長平,奉敕令追劉炫到皇帝所在的地方。有人說劉炫沒有德行,煬帝就作罷了。劉炫回到河間。這時,盜賊蜂起,糧食的價格猛漲,經(jīng)籍之道止息,教授學(xué)生這條道行不通了。劉炫和妻子兒女,相距百里,音訊斷絕。劉炫郁郁不得志,就自己作贊說:
“學(xué)識淵博的司馬相如、揚子云、馬季長、鄭康成等人,都自己敘說美善,流傳芳名于來世。我豈敢上仰與先賢相比,留給后嗣笑柄?只是因為時間不多了,大限就要到來,老朋友四處飄零,弟子像雨一樣離散,突然死于野外,魂靈埋葬于野,親朋故舊不知道心跡,后人見不到蹤跡。將死之人,簡單地說一說心里的想法,留給路人,傳到州郡里邑,讓將來的俊才賢哲,知道我這鄙薄的志向罷了。
“我自從綰結(jié)頭發(fā)以來,以至于白發(fā)蒼蒼,嬰孩之時受到慈父慈母的寬恕,不曾挨過鞭子;上學(xué)之后受到明師的憐惜,也不曾挨過老師的板子。至于按照親疏輩分友愛鄉(xiāng)黨族人,結(jié)交同輩,看重別人而不顧惜自己,先人后己。當(dāng)初在幼小的時候,樂于參拜長者;到了老邁的時候,屢屢接引后生。學(xué)生則順從而不厭倦,教人則辛勞而不感疲倦。情致幽靜,落落寡合,心念與事情多有違背。內(nèi)心反省生平,回顧一生始終,大感幸慰的事情有四件,深感遺憾的事有一件。
“生性原本愚魯暗昧,家業(yè)貧窮,受到父兄的寬恕,側(cè)身于官僚之末,因而得以博覽典籍文誥,窺視涉獵今古,小小的善名聞于鄉(xiāng)里,虛名傳于國家。這是一可幸慰的。
“隱居顯赫于人間,沉沒漂浮于世俗,多次忝居白白辛勞的職位,長期執(zhí)掌法令刑律,名字沒有署于彈劾奏章,事跡沒有沾染罪人名冊,慚愧的事情實在很多,行孝善終,或許可以幸免。這是二可幸慰的。
“以此平庸虛浮之人,多次受到皇帝的寵幸;以此微賤之軀,經(jīng)常得到朝廷的賞賜。與良俊相等齊,并列朝官班行。供官于中書省,記言行于麒麟閣。拜見宰相輔臣,造訪諸位公卿,禮遇豐厚。恩寵非常,增益榮耀,身價大增。這是三可幸慰的。
“所有的日子就要盡了,已經(jīng)生出年老的嗟嘆,退隱返歸于家鄉(xiāng),歸還遺骸于故里。玩弄文史來怡養(yǎng)性情,觀覽魚鳥來驅(qū)散憂慮,巡視野外之物,臨視園中之沼,緩緩行步代替車馬,無所事事以之為貴。這是四可幸慰的。
“仰承美好光明的盛世,感慨道德教化衰敗,沿襲先儒走過的道路,哀傷群言的荒蕪骯臟,馳騁于經(jīng)籍典章,析理改正偏狹謬誤,修撰之事剛剛結(jié)束,事業(yè)剛剛成功,上天違背人的意愿,人生之路已經(jīng)走盡,世道不平,學(xué)校都廢除,道德不具備于當(dāng)時,事業(yè)不流傳于身后。含恨地下之事,實實在在就在這里吧!這一點是深感怨恨的?!?/p>
當(dāng)時,劉炫在郡城,吃的東西都沒有了。他的弟子大部分都跟隨了盜賊,可憐劉炫窮困,到城下索要劉炫,郡中的官員就把劉炫放出來交給他們。劉炫被盜賊帶著,經(jīng)過攻下來的城堡。不久,賊兵被官軍打敗,劉炫饑餓,沒有依靠,又去投奔縣官。縣官認(rèn)為劉炫和盜賊來往,恐怕以后發(fā)生變故,就關(guān)閉城門不讓他進(jìn)來。當(dāng)時夜間非常寒冷,劉炫因此凍餓而死。后來,他的弟子贈謚號為宣德先生。
劉炫生性急躁,很喜歡調(diào)笑逗樂,自高自大,喜歡菲薄當(dāng)世,受到當(dāng)權(quán)者的討厭,因此,做官的經(jīng)歷很不順?biāo)臁V小墩撜Z述議》十卷、《春秋攻昧》十卷、《五經(jīng)正名》十二卷、《孝經(jīng)述議》五卷、《春秋述議》四十卷、《尚書述議》二十卷、《毛詩述議》四十卷,注釋有《詩序》一卷、《算術(shù)》一卷。這些著作和他所著的文集一道,都在世上流傳。
儒林下
沈重 樊深 熊安生 樂遜 黎景熙 冀俊 趙文深 辛彥之 何妥 蕭該包 愷 房暉遠(yuǎn) 馬光 劉焯 劉炫 褚暉 顧彪 魯世達(dá) 張沖 王孝籍
沈重,字子厚,吳興武康人也。性聰悟,弱歲而孤,居喪合禮。及長,專心儒 學(xué),從師不遠(yuǎn)千里。遂博覽群書,尤明《詩》及《左氏春秋》。梁武帝欲高置學(xué)官, 以崇儒教。中大通四年,乃革選,以重補(bǔ)國子助教。后除《五經(jīng)》博士。梁元帝之 在籓也,甚嘆異之。及即位,乃遣主書何武迎重西上。
魏平江陵,重乃留事梁主蕭察,累遷都官尚書,領(lǐng)羽林監(jiān)。察又令重于合歡殿 講《周禮》。武帝以重經(jīng)明行修,乃遣宣納上士柳裘致書禮聘,又敕襄州總管衛(wèi)公 直敦喻遣之,在途供給,務(wù)從優(yōu)厚。保定末,至于京師,詔令討論《五經(jīng)》,并校 定鐘律。天和中,復(fù)于紫極殿講三教義,朝士、儒生、桑門、道士至者二千余人。 重辭義優(yōu)洽,樞機(jī)明辯,凡所解釋,咸為諸儒所推。六年,授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 同三司、露門博士,仍于露門館為皇太子講《論語》。建德末,表請還梁,武帝優(yōu) 詔不許。重固請,乃許。為遣小司門上士楊汪送之。梁主蕭巋拜重散騎常侍、太常 卿。大象二年,來朝京師。開皇三年卒,年八十四。隋文帝遣舍人蕭子寶祭以少牢, 贈使持節(jié)、上開府儀同三司、許州刺史。重學(xué)業(yè)該博,為當(dāng)世儒宗。至于陰陽圖緯、 道經(jīng)、釋典,無不通涉。著《周禮義》三十一卷、《儀禮義》三十五卷、《禮記義》 三十卷、《毛詩義》二十八卷、《喪服經(jīng)義》五卷、《周禮音》一卷、《儀禮音》 一卷、《禮記音》二卷、《毛詩音》二卷。
樊深,字文深,河樂猗氏人也。事繼母甚謹(jǐn),弱冠好學(xué),負(fù)書從師于河西,講 習(xí)《五經(jīng)》,晝夜不倦。魏永安中,隨軍征討,以功累遷中散大夫。嘗讀書,見吾 丘子,遂歸侍養(yǎng)。
孝武西遷,樊王二姓舉義,為魏所誅。深父保周、叔父歡周并被害。深因避難, 墜崖傷足,絕食再宿。于后遇得一簞餅,欲食之,然念繼母老痺,或免虜掠,乃弗 食。夜中匍匐尋覓,母得見,因以饋母。還復(fù)遁去,改易姓名,游學(xué)于汾晉間。習(xí) 天文及算歷之術(shù)。后為人所告,囚送河?xùn)|。屬東魏將韓軌長史張曜重其儒學(xué),延深 至家,因是便得逃隱。周文平河?xùn)|,贈保周南郢州刺史,歡周儀同三司。深歸葬其 父,負(fù)土成墳。
尋而于謹(jǐn)引為府參軍事,令在館授教子孫。周文置學(xué)東館,教諸將子弟,以深 為博士。深經(jīng)學(xué)通贍,每解書,多引漢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。故后生聽其言者,不 能曉悟,背而譏之曰:“樊生講書,多門戶,不可解。”然儒者推其博物。性好學(xué), 老而不怠。朝暮還往,常據(jù)鞍讀書,至馬驚墜地,損折支體,終亦不改。后除國子 博士,賜姓萬紐于氏。天平二年,遷縣伯中大夫,加開府儀同三司。建德元年,表 乞骸骨,詔許之。朝廷有疑議,常召問焉。后以疾卒。
深既專經(jīng),又讀諸史及《倉》、《雅》、篆、籀、陰陽、卜筮之書。學(xué)雖博贍, 訥于辭辯,故不為當(dāng)時所稱。撰《孝經(jīng)》《喪服問疑》各一卷。又撰《七經(jīng)異同》 三卷。子義綱。
熊安生,字植之,長樂阜城人也。少好學(xué),勵精不倦。從陳達(dá)受《三傳》,從 房虬受《周禮》,事徐遵明,服膺歷年,后受《禮》于李寶鼎,遂博通《五經(jīng)》。 然專以《三禮》教授,弟子自遠(yuǎn)方至者千余人。乃討論圖緯,捃摭異聞。先儒所未 悟者,皆發(fā)明之。齊河清中,陽休之特奏為國子博士。時西朝既行《周禮》,公卿 以下,多習(xí)其業(yè),有宿疑碩滯者數(shù)十條,皆莫能詳辨。天和三年,周齊通好,兵部 尹公正使焉。與齊人語及《周禮》,齊人不能對。乃令安生至賓館,與公正言。公 正有口辯,安生語所未至者,便撮機(jī)要而驟問之。安生曰:“《禮》義弘深,自有 條貫,必欲升堂睹奧,寧可汨其先后?但能留意,當(dāng)為次第陳之。”公正于是問所 疑,安生皆為一一演說,咸究其根本。公正嗟服。還,具言之于武帝,帝大欽重之。
及入鄴,安生遽令掃門。家人怪而問之,安生曰:“周帝重道尊儒,必將見我 矣?!倍矶坌移涞冢t不聽拜,親執(zhí)其手,引與同坐,謂曰:“朕未能去兵,以 此為愧?!卑采唬骸包S帝尚有阪泉之戰(zhàn),況陛下龔行天罰乎!”帝又曰:“齊氏 賦役繁興,竭人財力,朕救焚拯溺,思革其弊,欲以府庫及三臺雜物散之百姓,公 以為何如?”安生曰:“昔武王克商,散鹿臺之財,發(fā)巨橋之粟,陛下此詔,異代 同美。”帝又曰:“朕何如武王?”安生曰:“武王伐紂,懸首白旗;陛下平齊, 兵不血刃,愚謂圣略為優(yōu)?!钡鄞髳?,賜帛三百匹、米三百石、宅一區(qū),并賜象笏 及九镮金帶,自余什物稱是。又詔所司給安車駟馬,令隨駕入朝,并敕所在供給。 至京,敕令于大乘佛寺,參議五禮。宣政元年,拜露門博士、下大夫,時年八十余。 尋致仕,卒于家。
安生既學(xué)為儒宗,嘗受其業(yè),擅名于后者,有馬榮伯、張黑奴、竇士榮、孔籠、 劉焯、劉炫等,皆其門人焉。所撰《周禮義疏》二十卷,《禮記義疏》三十卷、 《孝經(jīng)義》一卷,并行于世。安生與同郡宗道暉、張暉、紀(jì)顯敬、徐遵明等為祖師。 道暉好著高翅帽、大屐,州將初臨,輒服以謁見,仰頭舉肘,拜于屐上,自言學(xué)士 比三公。后齊任城王湝鞭之,道暉徐呼安偉,安偉出,謂人曰:“我受鞭,不漢體?!?復(fù)躡屐而去。冀州人為之語曰“顯公鐘,宋公鼓,宗道暉屐,李洛姬肚”,謂之四 大。顯公,沙門也,宋公,安德太守也;洛姬,婦人也。
安生在山東時,歲歲游講,從之者傾郡縣?;蛘N之曰:“某村古冢,是晉河 南將軍熊光,去七十二世。舊有碑,為村人埋匿。”安生掘地求之,不得,連年訟 焉。冀州長史鄭大讠雚判之曰:“七十二世,乃是羲皇上人;河南將軍,晉無此號。 訴非理記?!卑采势渥逑螯鲒6枴⑼?,見徐之才、和士開二人相對,以徐 之才諱“雄”,和士開諱“安”,乃稱“觸觸生”,群公哂之。
樂遜,字遵賢,河?xùn)|猗氏人也。幼有成人之操,從徐遵明于趙、魏間,受《孝 經(jīng)》、《喪服》、《論語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易》、《左氏春秋》大 義。尋而山東寇亂,學(xué)者散逸,遜于擾擾之中,猶志道不倦。大統(tǒng)七年,除子都督。 九年,太尉李弼請遜教授諸子。既而周文盛選賢良,授以守令。相府戶曹柳敏、行 臺郎中盧光、河?xùn)|郡丞辛粲相繼舉遜,稱有牧人之才。弼請留不遣。魏廢帝二年, 周文召遜教授諸子。在館六年,與諸儒分授經(jīng)業(yè),講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、《毛詩》 及服虔所注《春秋左氏傳》。周閔帝踐阼,以遜有理務(wù)材,除秋官府上士,轉(zhuǎn)小師 氏下大夫。自譙王儉以下,并束脩行弟子之禮。遜以經(jīng)術(shù)教授,甚有訓(xùn)導(dǎo)之方。及 衛(wèi)公直鎮(zhèn)蒲州,遜為直主簿。
武成元年六月,以霖雨經(jīng)時,詔百官上封事。遜陳時宜十四條,其五條切于政 要。其一,崇教方。其二,省造作。其三,明選舉。其四,重戰(zhàn)伐。其五,禁奢侈。 保定二年,以訓(xùn)導(dǎo)有方,頻加賞賜,遷遂伯中大夫。五年,詔魯公赟、畢公賢等, 俱以束脩之禮,同受業(yè)焉。
天和元年,岐州刺史陳公純舉遜以賢良。五年,遜以年在懸車,上表致仕,優(yōu) 詔不許。于是賜以粟帛及錢等,授湖州刺史,封安邑縣子。人多蠻左,未習(xí)儒風(fēng)。 遜勸勵生徒,加以課試,數(shù)年之間,化洽州境。蠻俗生子,長大多與父母異居。遜 每加勸導(dǎo),多革前弊。在任數(shù)載,頻被褒錫。秩滿還朝,拜皇太子諫議,復(fù)在露門 教授皇子。大象初,進(jìn)爵崇業(yè)郡公,又為露門博士。二年,進(jìn)位開府儀同大將軍, 出為汾陰郡守。遜以老病固辭,詔許之,乃改授東揚州刺史。仍賜安車、衣服及奴 婢等,又于本郡賜田十頃,儒者以為榮。隋開皇元年,卒于家,年八十二。贈本官, 加蒲、陜二州刺史。
遜性柔謹(jǐn),寡交游,立身以忠信為本。不自矜尚。每在眾言論,未嘗為人之先, 學(xué)者以此稱之。所著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、《毛詩》、《左氏春秋序論》十余篇。 又著《春秋序義》,通賈、服說,發(fā)杜氏違,辭理并可觀。
初,周又有黎景熙,以古學(xué)顯。
黎景熙,字季明,河間鄭人,少以孝行聞于世。曾祖嶷,魏太武時,以軍功賜 爵容城縣男,后為燕郡守。祖鎮(zhèn)、父瓊,并襲爵。季明少好讀書,性強(qiáng)記默識,而 無應(yīng)對之能。其從祖廣,太武時尚書郎,善古學(xué)。常從吏部尚書清河崔宏受字義, 又從司徒崔浩學(xué)楷篆,自是家傳其法。季明亦傳習(xí)之,頗與許氏有異。又好玄象, 頗知術(shù)數(shù),而落魄不事生業(yè)。有書千余卷。雖窮居獨處,不以饑寒易操。與范陽盧 道源為莫逆交。永安中,道源勸令入仕,始為威烈將軍。孝武西遷,季明乃寓居伊 洛。侯景徇地河外,召季明從軍,稍遷黎陽郡守。季明從至懸瓠,察景終不足恃, 遂去之??陀跐}川。時王思政鎮(zhèn)潁川,累使召季明,留于內(nèi)館。月余,周文又征之, 遂入關(guān)。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東閣。大統(tǒng)末,拜著作佐郎。于時倫輩,皆位兼 常伯,車服華盛,唯季明獨以貧素居之,而無愧色。又勤于所職,著述不怠。然性 尤專固,不合于時,是以一為史官,遂十年不調(diào)。武成末,遷外史下大夫。
保定三年,盛營宮室。春夏大旱,詔公卿百僚,極言得失。季明上封事曰:
臣聞成湯遭旱,以六事自陳。宣王太甚,而圭璧斯竭。豈非遠(yuǎn)慮元元,俯哀黎 庶。今農(nóng)要之月,時雨猶愆,率土之心,有懷渴仰。陛下垂情萬類,子愛群生,覲 禮百神,猶未豐洽。豈或作事不節(jié),有違時令,舉措失中,當(dāng)邀斯旱。
《春秋》,君舉必書,動為典禮。水旱陰陽,莫不應(yīng)行而至??鬃釉唬骸把孕校?君子之所以動天地,可不慎乎!”《春秋》莊公三十一年冬,不雨,《五行傳》以 為是歲一年而三筑臺,奢侈不恤人也。僖公二十一年夏,大旱,《五行傳》以為時 作南門,勞人興役。漢惠帝二年夏,大旱,五年夏,大旱,江河水少,溪澗水絕, 《五行傳》以為先是發(fā)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。漢武帝元狩三年夏,大旱,《五行傳》 以為是歲發(fā)天下故吏,穿昆明池。然則土木之功,動人興役,天輒應(yīng)之以異。典籍 作誡,倘或可思,上天譴告,改之則善。今若息人省役,以答天譴,庶靈澤時降, 嘉谷有時,則年登可覬,子來非晚?!对姟吩疲骸叭艘鄤谥?,迄可小康,惠此中國, 以綏四方?!被蚩謽O陽生陰,秋多雨水,年復(fù)不登,人將無覬。如又薦饑,為慮更 甚。
時豪富之家,競為奢麗。季明又上書曰:
臣聞寬大所以兼覆,慈愛所以懷眾。故天地稱其高厚者,萬物得其容養(yǎng)焉;四 時著其寒暑者,庶類資其忠信焉。是以帝王者,寬大象天地,忠信則四時。招搖東 指,天下識其春;人君布德,率土懷其惠。伏惟陛下,資乾御宇,品物咸亨,時乘 六龍,自強(qiáng)不息,好問受規(guī),天下幸甚。
自古至道之君,亦皆廣延博訪,詢采皞蕘,置鼓樹木,以求其過。頃者亢旱逾 時,人懷望歲,陛下爰發(fā)明詔,廣求六瘼,同禹、湯之罪己,高宋景之守正,澍雨 應(yīng)時,年谷斯稔??思汗?jié)用,慕質(zhì)去華,此則尚矣。然而硃紫仍耀于衢路,綺縠猶 侈于豪富,短褐未充于細(xì)人,糟糠未厭于編戶。此則勸導(dǎo)之理,有所未周故也。今 雖導(dǎo)之以禮,齊之以刑,風(fēng)俗固難以一矣。昔漢文帝集上書之囊,以作帷帳;惜十 家之產(chǎn),不造露臺。后宮所幸,衣不曳地,方之今日富室之飾,嘗不如婢隸之服。 然而以身率下,國富刑清,廟稱太宗,良有以也。臣聞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。 今承魏氏衰亂之后,貞信未興。宜先尊五美,屏四惡,革浮華之俗,抑流競之風(fēng), 察鴻都之小藝,焚雉頭之異服,無益之貨勿重于時,虧德之器勿陳于側(cè),則人知德 矣。
臣又聞之,為政之要,在于選舉。若差之毫厘,則有千里之失;后來居上,則 致積薪之譏。是以古之善為政者,貫魚以次,任必以能。爵人于朝,不以私愛。簡 才以授其官,量能以任其用。官得其才,任當(dāng)其用,六轡既調(diào),坐致千里。虞舜選 眾,不仁者遠(yuǎn),則庶事康哉,人知其化矣。
帝覽而嘉之。
時外史廨宇屢移,未有定所。季明又上言曰:“外史之職,漢之東觀,帝王所 寶,此焉攸在。自魏及周,公館不立,臣雖愚瞽,猶知其非。是以去年十一月中, 敢冒奏陳,特降中旨,即遣修營。荏苒一周,未知功力。臣職思其憂,敢不重請?!?帝納焉,于是廨宇方立。天和二年,進(jìn)車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。后以疾卒。
又周文初,屬天下分崩,時學(xué)術(shù)之士蓋寡,故曲學(xué)末伎,咸見引納。至若冀俊、 趙文深之徒,雖才愧昔人,而名著于世,并見收用。
冀俊,字僧俊,太原陽邑人也。性沈謹(jǐn),善隸書,特工模寫。初為賀拔岳墨曹 參軍。岳被害,周文引為記室。時周文志平侯莫陳悅,乃令俊偽為魏帝敕書與費也 頭,令將兵助周文討悅??づf敕模寫,及代舍人、主書等署,與真無異。周文大 悅。費也頭見敕,不以為疑,遂遣兵受周文節(jié)度。大統(tǒng)初,封長安縣男,從征弘農(nóng), 戰(zhàn)于沙苑,進(jìn)爵為子。累遷襄樂郡守。尋征還,教明帝及宋獻(xiàn)公等隸書。時俗入書 學(xué)者亦行束修之禮,謂之謝章。俊以書字所興,起自蒼頡,若同常俗,未為合禮, 遂啟周文,釋奠蒼頡及先圣、先師。除黃門侍郎、本州大中正。累遷湖州刺史。靜 退,每以清約自處。前后所歷,頗有聲稱。尋加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后進(jìn) 爵為昌樂侯,卒。
趙文深,字德本,南陽宛人也。父遐,以醫(yī)術(shù)仕魏,為尚藥典御。文深少學(xué)楷 隸。年十一,獻(xiàn)書于魏帝。后立義歸朝,除大丞相府法曹參軍。雅有鐘、王之則, 筆勢可觀。當(dāng)時碑榜,唯文深、冀俊而已。大統(tǒng)十二年,追論立義功,封白石縣男。 文帝以隸書紕繆,命文深與黎季明、沈遐等依《說文》及《字林》,刊定六體,成 一萬余言,行于世。及平江陵之后,王褒入關(guān),貴游等翕然并學(xué)褒書。文深之書, 遂被遐棄。文深慚恨,形于言色。后知好尚難及,亦改習(xí)褒書。然竟無所成,轉(zhuǎn)被 譏議,謂之學(xué)步邯鄲焉。至于碑榜,余人猶莫之逮。王褒亦每推先之。宮殿樓閣, 皆其跡也。遷縣伯下大夫。明帝令至江陵書影覆寺碑,漢南人士,亦以為工。梁主 蕭察觀而美之,賞遺甚厚。天和元年,露寢等初成,文深以題榜之功,除趙興郡守。 文深雖居外任,每須題榜,輒復(fù)追之。后以疾卒。
辛彥之,隴西狄道人也。祖世敘,魏涼州刺史。父靈補(bǔ),周渭州刺史。彥之九 歲而孤,不交非類。博涉經(jīng)史,與天水牛弘同志好學(xué)。后入關(guān),遂家京兆。周文見 而器之,引為中外府禮曹,賜以衣馬珠玉。時國家草創(chuàng),朝貴多出武人,修定儀注, 唯彥之而已。尋拜中書侍郎。及周閔帝受禪,彥之與小宗伯盧辯,專掌儀制。歷典 祀、太祝、樂部、御正四曹大夫,開府儀同三司,封五原郡公。宣帝即位,拜小宗 伯。時帝立五皇后,彥之切諫,由是忤旨,免官。
隋文帝受禪,除太常少卿,改封任城郡公,進(jìn)位開府。歷國子祭酒、禮部尚書。 與秘書監(jiān)牛弘撰新禮。帝嘗令彥之與沈重論議,重不能抗,避席而謝曰:“辛君所 謂金城湯池,無可攻之勢?!钡鄞髳?。后除隨州刺史。時州牧多貢珍玩,惟彥之所 貢,并供祭之類。上謂朝臣曰:“人安得無學(xué)!彥之所貢,稽古之力也?!边w潞州 刺史,前后俱有惠政。彥之又崇信佛道,于城內(nèi)立浮圖二所,并十五層。開皇十一 年,州人張元暴死,數(shù)日乃蘇。云游天上,見新構(gòu)一堂,制極崇麗。元問其故,云 潞州刺史辛彥之有功德,造此堂以待之。彥之聞而不悅。其年卒,謚曰宣。
彥之撰《墳典》一部、《六官》一部、《祝文》一部、《禮耍》一部、《新禮》 一部、《五經(jīng)異義》一部,并行于世。子孝舒、仲龕,并早有令譽(yù)。
何妥,字棲風(fēng),西城人也。父細(xì)腳胡,通商入蜀,遂家郫縣。事梁武陵王紀(jì), 主知金帛,因致巨富,號為西州大賈。妥少機(jī)警,八歲游國子學(xué),助教顧良戲之曰: “汝姓何,是荷葉之荷?為河水之河?”妥應(yīng)聲答曰:“先生姓顧,是眷顧之顧? 為新故之故?”眾咸異之。十七,以伎巧事湘東王。后知其聰明,召為誦書左右。 時蘭陵蕭翙,亦有俊才,住青楊巷,妥住白楊頭。時人為之語曰:“世有兩俊,白 楊何妥,青楊蕭翙?!逼湟娒廊绱恕?
江陵平,入周,仕為太學(xué)博士。宣帝初立五后,問儒者辛彥之。對曰:“后與 天子匹體齊尊,不宜有五?!蓖遵g曰:“帝嚳四妃,舜又二妃,亦何常數(shù)?”由是 封襄城縣男。文帝受禪,除國子博士,加通直散騎常侍,進(jìn)爵為公。
妥姓勁急,有口才,好是非人物。納言蘇威嘗言于上曰:“臣先人每誡臣云: 唯讀《孝經(jīng)》一卷,足可立身經(jīng)國,何用多為?”上亦然之。妥進(jìn)曰:“蘇威所學(xué), 非止《孝經(jīng)》。厥父若信有此言,威不從訓(xùn),是其不孝;若無此言,面欺陛下,是 其不誠。不誠不孝,何以事君?且夫子又云:‘不讀《詩》無以言,不讀《禮》無 以立?!M容蘇綽教子,獨反圣人之訓(xùn)乎?”威時兼領(lǐng)五職,上甚親重之。妥因奏 威不可信任。又以掌天文律度,皆不稱職,妥上八事以諫。
其一事曰:臣聞知人則哲,惟帝難之??鬃釉唬号e直錯枉則人服,舉枉錯直則 人不服。由此言之,政之安危,必慎所舉。故進(jìn)賢受上賞,蔽賢蒙顯戮。察今之舉 人,良異于此。無論諂直,莫擇賢愚。心欲崇高,則起家喉舌之任;意須抑屈,必 白首郎署之官。人不之服,實由于此。臣聞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;刑人于市,與眾 棄之。伏見留心獄訟,愛人如子,每應(yīng)決獄,無不詢訪群公,刑之不濫,君之明也。 刑既如此。爵亦宜然。若有懋功,簡在帝心者,便可擢用。自斯以降,若選重官, 必參以眾議,勿信一人之舉,則上不偏私,下無怨望。
其二事曰:孔子云:是察阿黨,則罪無掩蔽。又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 而不周。”所謂比者,即阿黨也。謂心之所愛,既已光華榮顯,猶加提挈;心之所 惡,既已沈滯屈辱,薄言必怒。提挈既成,必相掩蔽,則欺上之心生矣;屈辱既加, 則有怨恨,謗讟之言出矣。伏愿廣加訪察,勿使朋黨路開,威恩自任。有國之患, 莫大于此。
其三事曰:臣聞舜舉十六族,所謂八元八凱也。計其賢明,理優(yōu)今日。猶復(fù)擇 才授任,不相侵濫。故得四門雍穆,庶績咸熙。今官員極多,用人甚少,一人身上, 乃兼數(shù)職。為是國無人也?為是人不善也?今萬乘大國,髦彥不少,縱有明哲,無 由自達(dá)。東方朔言曰:“尊之則為將,卑之則為虜。”斯言信矣。今當(dāng)官之人,不 度德量力,既無呂望、傅說之能,自負(fù)傅巖、渭水之氣。不慮憂深責(zé)重,唯畏總領(lǐng) 不多。安斯寵任,輕彼權(quán)軸。顛沛致蹶,實此之由?!兑住吩唬骸岸φ圩?,覆公餗, 其形渥,兇?!毖圆粍倨淙我?。臣聞窮力舉重,不能為用。伏愿更任賢良,分才參 掌,使各行其力,則庶事康哉。
其四事曰:臣聞《禮》云:析言破律,亂名改作,執(zhí)左道以亂政者殺。孔子曰: 仍舊貫,何必改作。伏見比年以來,改作者多矣。如范威刻漏,十載不成;趙翊尺 秤,七年方?jīng)Q;公孫濟(jì)迂誕,醫(yī)方費逾巨萬;徐道慶回互子午,糜耗飲食;常明破 律,多歷歲時;王渥亂名,曾無紀(jì)極;張山居未知星位,前已蹂藉太常;曹魏祖不 識北辰,今復(fù)蘭轢太史。莫不用其短見,便自夸毗,邀射名譽(yù),厚相誣罔。請今 日已后,有如此者,若其言不驗,必加重罰。庶令有所畏忌,不敢輕奏狂簡。
其余文多不載。時蘇威權(quán)兼數(shù)職,先嘗隱武功,故妥言“自負(fù)傅巖、渭水之氣”, 以此激上。書奏,威大銜之。二年,威定考文學(xué),妥更相訶詆。威勃然曰:“無何 妥,不慮無博士!”妥應(yīng)聲曰:“無蘇威,亦何憂無執(zhí)事!”于是與威有隙。
其后,上令妥考定鐘律。妥又上表曰:
臣聞明則有禮樂,幽則有鬼神。然則動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禮樂。又云:樂 至則無怨,禮至則不爭。揖讓而臨天下者,禮樂之謂也。臣聞樂有二:一曰奸聲, 二曰正聲。夫奸聲感人而逆氣應(yīng)之,正聲感人而順氣應(yīng)之。順氣成象,故樂行而倫 清,耳目聰明,血氣和平,移風(fēng)易俗,天下皆寧??鬃釉唬骸胺培嵚?,遠(yuǎn)佞人?!?故鄭、衛(wèi)、宋、趙之聲出,內(nèi)則發(fā)疾,外則傷人。是以宮亂則荒,其君驕;商亂則 破,其官壞;角亂則憂,其人怨;徵亂則哀,其事勤;羽亂則危,其財匱。五者皆 亂,則國亡無日矣。
魏文侯問子夏曰:“吾端冕而聽古樂,則欲寐;聽鄭衛(wèi)之音而不倦,何也?” 子夏對曰:“夫古樂者,始奏以文,復(fù)亂以武。修身及家,平均天下。鄭衛(wèi)之音者, 奸聲以亂,溺而不止,優(yōu)雜子女,不知父子。今君所問者,樂也,所愛者,音也。 夫樂之與音,相近而不同。為人君者,謹(jǐn)審其好惡?!卑甘ト酥鳂芬?,非止茍悅 耳目而已矣。欲使在宗廟之內(nèi),君臣同聽之,則莫不和敬;在鄉(xiāng)里之內(nèi),長幼同聽 之,則莫不和順;在閨門之內(nèi),父子同聽之,則莫不和親。此先王立樂之方也。故 知聲而不知音者,禽獸是也;知音而不知樂者,眾庶是也。故黃鐘、大呂,弦歌干 戚,童子皆能舞之。能知樂者,其惟君子。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,不知音者不可與 言樂,知樂則幾于道矣。紂為無道,太師抱樂器以奔周。晉君德薄,師曠固惜清徵。
上古之時,未有音樂,鼓腹擊壤,樂在其間?!兑住吩唬骸跋韧踝鳂烦绲拢?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?!敝劣邳S帝作《咸池》,顓頊作《六莖》,帝嚳作《五英》, 堯作《大章》,舜作《大韶》,禹作《大夏》,湯作《大濩》,武王作《大武》。 從夏以來,年代久遠(yuǎn),唯有名字,其聲不可得聞。自殷至周,備于《詩·頌》。故 自圣賢已下,多習(xí)樂者,至如伏羲減瑟,文王足琴,仲尼擊磬,子路鼓瑟,漢高擊 筑,元帝吹簫。
漢祖之初,叔孫通因秦樂人,制宗廟之樂。迎神于廟門,奏《嘉至之樂》,猶 古降神之樂也?;实廴霃R門,奏《永至之樂》,以為行步之節(jié),猶古《采薺肆夏》 也。乾豆上薦,奏《登歌之樂》,猶古清廟之歌也。登歌再終,奏《休成之樂》, 美神饗也?;实劬蜄|廂坐定,奏《永安之樂》,美禮成也。其《休成》、《永至》 二曲,叔孫通所制也。漢高祖廟,奏《武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五行之舞》。當(dāng)春秋 時,陳公子完奔齊,陳是舜后,故齊有《韶》樂。孔子在齊聞韶,三月不知肉味是 也。秦始皇滅齊,《韶》樂傳于秦。漢高祖滅秦,《韶》樂傳于漢。漢高祖改名 《文始》,以示不相襲也?!段逍形琛氛?,本周《大武》樂也,始皇改曰《五行》。 及于孝文,復(fù)作《四時之舞》,以示天下安和,四時順也。孝景采《武德舞》以為 《昭德》,孝宣又采《昭德》以為《盛德》。雖變其名,大抵皆因秦舊事。至于晉、 魏,皆用古樂。魏之三祖,并制樂辭。自永嘉播越,五都傾蕩,樂聲南度,以是大 備江東。宋、齊已來,至于梁代,所行樂事,猶皆傳古。三雍四始,實稱大盛。及 侯景篡逆,樂師分散,其四舞三調(diào),悉度偽齊。齊氏雖知傳受,得曲而不用之于宗 廟朝廷也。
臣少好音律,留意管弦,年雖耆老,頗皆記憶。及東土克定,樂人悉反,問其 逗留,果云是梁人所教。今三調(diào)四舞,并皆有手,雖不能精熟,亦頗具雅聲。若令 教習(xí)傳授,庶得流傳古樂。然后取其會歸,撮其指要,因循損益,更制嘉名,歌盛 德于當(dāng)今,傳雅正于來葉,豈不美歟。謹(jǐn)具錄三調(diào)四舞曲名,又制歌辭如別。其有 聲曲流宕,不可以陳于殿庭者,亦悉附之于后。
書奏,別敕太常,取妥節(jié)度。于是作清、平、瑟三調(diào)聲,又作八佾《鞸》、 《鐸》、《巾》、《拂》四舞。先是太常所傳宗廟雅樂,歷數(shù)十年,唯作大呂,廢 黃鐘。妥又深乖古意,乃奏請用黃鐘。詔下公卿議,從之。俄而子蔚為秘書郎。有 罪當(dāng)刑,上哀之,減死論。是后恩禮漸薄。六年,出為龍州刺史。時有負(fù)笈游學(xué)者, 妥皆為講說教授之。又為《刺史箴》,勒于州門外。在職三年,以疾請還,詔許之。 復(fù)知學(xué)事。
時上方使蘇夔在太常參議鐘律,夔有所建議,朝士多從之。妥獨不同,每言夔 之短。帝下其議,群臣多排妥。妥復(fù)上封事,指陳得失,大抵論時政損益,并指斥 當(dāng)世朋黨。于是蘇威及吏部尚書盧愷、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。除伊州刺史,不行。 尋為國子祭酒,卒官。謚曰肅。
撰《周易講疏》三卷、《孝經(jīng)義疏》二卷、《莊子義疏》四卷。與沈重等撰 《三十六科鬼神感應(yīng)等大義》九卷、《封禪書》一卷、《樂要》一卷、文集十卷, 并行于世。
于時學(xué)士之自江南來者,蕭該、包愷并知名。
蕭該,蘭陵人。梁鄱陽王恢之孫,少封攸侯。荊州平,與何妥同至長安。性篤 學(xué),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禮記》并通大義,尤精《漢書》,甚為貴游所 禮。開皇初,賜爵山陰縣公,拜國子博士。奉詔與妥正定經(jīng)史。然各執(zhí)所見,遞相 是非,久而不能就。上譴而罷之。該后撰《漢書》及《文選音義》,咸為當(dāng)時所貴。
包愷,字和樂,東海人。其兄愉,明《五經(jīng)》,愷悉傳其業(yè)。及從王仲通受 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,尤稱精究。大業(yè)中,為國子助教。于是《漢書》學(xué)者以蕭、 包二人為宗,遠(yuǎn)近聚徒教授者數(shù)千人。卒,門人起墳立碣焉。
房暉遠(yuǎn),字崇儒,恆山真定人也。世傳儒學(xué)。暉遠(yuǎn)幼有志行,明《三禮》、 《春秋三傳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易》,兼善圖緯。恆以教授為務(wù),遠(yuǎn)方負(fù)笈 而從者,動以千計。齊南陽王綽為定州刺史,聞其名,召為博士。周武帝平齊,搜 訪儒俊,暉遠(yuǎn)首應(yīng)辟命,授小學(xué)下士。隋文帝受禪,遷太常博士。太常卿牛弘每稱 為《五經(jīng)》庫。吏部尚書韋世康薦之,遷太學(xué)博士。尋與沛公鄭譯修正樂章。后復(fù) 為太常博士,未幾擢為國子博士。會上令國子生通一經(jīng)者,并悉薦舉,將擢用之。 既策問訖,博士不能時定臧否。祭酒元善怪問之,暉遠(yuǎn)曰:“江南、河北,義例不 同,博士不能遍涉。學(xué)生皆持其所短,稱己所長;博士各各自疑,所以久而不決也。” 祭酒因令暉遠(yuǎn)考定之,暉遠(yuǎn)攬筆便下,初無疑滯?;蛴胁环撸瑫熯h(yuǎn)問其所傳義疏, 輒為始末誦之,然后出其所短。自是無敢飾非者。所試四五百人,數(shù)日便決。諸儒 莫不推其通博,皆自以為不能測也。尋奉詔預(yù)修令式。文帝嘗謂群臣曰:“自古天 子有女樂乎?”楊素以下,莫知所出,遂言無女樂。暉遠(yuǎn)曰:“臣聞‘窈窕淑女, 鐘鼓樂之’,此即王者房中之樂,著于《雅》《頌》,不得言無?!钡鄞髳偂H蕢?中,卒官,朝廷嗟惜焉,赗賻甚厚,贈員外散騎常侍。
馬光,字榮伯,武安人也。少好學(xué),從師數(shù)十年,晝夜不息,圖書讖緯,莫不 畢覽。尤明《三禮》,為儒者所宗。
隋開皇初,征山東義學(xué)之士,光與張仲讓、孔籠、竇仕榮、張買奴、劉祖仁等 俱至,并授太學(xué)博士,時人號為六儒。然皆鄙野無儀范,朝廷不之貴也。仕榮尋病 死。仲讓未幾告歸鄉(xiāng)里,著書十卷,自云:“此書若奏,必為宰相。”又?jǐn)?shù)言玄象 事。州縣列上,竟坐誅??谆\、張買奴、劉祖仁未幾亦被譴亡。唯光獨存。
嘗因釋奠,帝親幸國子學(xué),王公已下畢集,光升坐講《禮》,啟發(fā)章門。已而 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余,皆當(dāng)時碩學(xué)。光剖析疑滯,雖辭非俊辯,而《禮》義弘贍。 論者莫測其淺深,咸共推服。上嘉而勞焉。山東《三禮》學(xué)者,自熊安生后,唯宗 光一人。初教授瀛、博間,門徒千數(shù),至是多負(fù)笈從入長安。后數(shù)年,丁母憂歸鄉(xiāng) 里,以疾卒于家。
劉焯,字士元,信都昌亭人也。犀額龜背,望高視遠(yuǎn),聰敏沉深,弱不好弄。 少與河間劉炫結(jié)盟為友,同受《詩》于同郡劉軌思,受《左傳》于廣平郭懋,嘗問 《禮》于阜城熊安生,皆不卒業(yè)而去。武強(qiáng)交津橋劉智海家,素多墳籍,焯就之讀 書,向經(jīng)十載,雖衣食不繼,晏如也。遂以儒學(xué)知名,為州博士。
隋開皇中,刺史趙煚引為從事。舉秀才,射策甲科。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, 兼參議律歷。仍直門下省,以待顧問。俄除員外將軍。后與諸儒于秘書省考定群言。 因假還鄉(xiāng)里,縣令韋之業(yè)引為功曹。尋復(fù)入京,與左仆射楊素、吏部尚書牛弘、國 子祭酒蘇威、元善、博士蕭該、何妥、太學(xué)博士房暉遠(yuǎn)、崔崇德、晉王文學(xué)崔賾等, 于國子共論古今滯義,前賢所不通者。每升坐,論難鋒起,皆不能屈。楊素等莫不 服其精博。六年,運洛陽《石經(jīng)》至京師,文字磨滅,莫能知者。奉敕與劉炫二人 論義,深挫諸儒,咸懷妒恨。遂為飛章所謗,除名。
于是優(yōu)游鄉(xiāng)里,專以教授著述為務(wù),孜孜不倦。賈、馬、王、鄭所傳章句,多 所是非?!毒耪滤阈g(shù)》、《周髀》、《七曜歷書》十余部,推步日月之經(jīng),量度山 海之術(shù),莫不核其根本,窮其秘奧。著《稽極》十卷,《歷書》十卷,《五經(jīng)述議》, 并行于世。劉炫聰明博學(xué),名亞于焯,故時人稱二劉焉。天下名儒后進(jìn),質(zhì)疑受業(yè), 不遠(yuǎn)千里而至者,不可勝數(shù)。論者以為數(shù)百年已來,博學(xué)通儒無能出其右者。然懷 抱不曠,又嗇于財。不行束脩者,未嘗有所教誨,時人以此少之。
廢主子勇聞而召之,未及進(jìn)謁,詔令事蜀王。非共好也,久之不至。王聞而大 怒,遣人枷送于蜀,配之軍防。其后典校書籍。王以罪廢,焯又與諸儒修定禮、律, 除云騎尉。煬帝即位,遷太學(xué)博士,俄以品卑去職。數(shù)年,復(fù)被征以待顧問。因上 所著《歷書》,與太史令張胄玄多不同,被駁不用。卒,劉炫為之請謚,朝廷不許。
劉炫,字光伯,河間景城人也。少以聰敏見稱。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,十年不 出。炫眸子精明,視日不眩,強(qiáng)記默識,莫與為儔。左畫圓,右畫方,口誦,目數(shù), 耳聽,五事同舉,無所遺失。周武帝平齊,瀛州刺史宇文亢召為戶曹從事。后刺史 李繪署禮曹從事,以吏干知名。
隋開皇中,奉敕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,俄直門下省,以待顧問。又詔諸術(shù)者 修天文律歷,兼于內(nèi)史省考定群言。內(nèi)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禮之。炫雖遍直三省,竟 不得官,為縣司責(zé)其賦役。炫自陳于內(nèi)史,內(nèi)史送詣吏部。尚書韋世康問其所能, 炫自為狀曰:“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毛詩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公羊》、《左傳》、 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,孔、鄭、王、何、服、杜等注,凡十三家,雖義有精粗,并 堪講授;《周易》、《儀禮》、《谷梁》用功差少;史子文集,嘉言故事,咸誦于 心;天文、律歷,窮核微妙。至于公私文翰,未嘗假手?!崩舨烤共辉斣?。然在朝 知名之士十余人,保明炫所陳不謬,于是除殿內(nèi)將軍。時牛弘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, 炫遂偽造書百余卷,題為《連山易》、《魯史記》等,錄上送官,取賞而去。后有 人訟之,經(jīng)赦免死,坐除名。歸于家,以教授為務(wù)。廢太子勇聞而召之。既至京師, 敕令事蜀王秀,遷延不往。秀大怒,枷送益州。既而配為帳內(nèi),每使執(zhí)仗為門衛(wèi)。 俄而釋之,典校書史。炫因擬屈原《卜居》為《筮涂》以自寄。及秀廢,與諸儒修 定五禮,授旅騎尉。
吏部尚書牛弘建議以為《禮》:諸侯絕傍期,大夫降一等。今之上柱國雖不同 古諸侯,比大夫可也,官在第二品,宜降傍親一等。議者多以為然。炫駁之曰: “古之仕者,宗一人而已,庶子不得進(jìn),由是先王重嫡。其宗子有分祿之義,族人 與宗子雖疏遠(yuǎn),猶服衰三月,良由受其恩也。令之仕者,位以才升,不限嫡庶,與 古既異,何降之有。令之貴者,多忽近親,若或降之,人道之疏,自此始矣?!彼?寢其事。
開皇二十年,廢國子、四門及州縣學(xué),唯置太學(xué),博士二人,學(xué)生七十二人。 炫上表言學(xué)校不宜廢,情理甚切,帝不納。時國家殷盛,皆以遼東為意。炫以為遼 東不可伐,作《撫夷論》以諷焉。當(dāng)時莫有悟者。及大業(yè)之季,三征不克,炫言方 驗。
煬帝即位,牛弘引炫修律令。始文帝時,以刀筆吏類多小人,年久長奸,勢使 然也;又以風(fēng)俗陵遲,婦人無節(jié)。于是立格:州縣佐吏,三年而代之;九品妻,無 得再醮。炫著論以為不可,弘竟從之。諸郡置學(xué)官及流外給稟,皆發(fā)于炫。弘嘗問 炫:“案《周禮》,士多而府史少,今令史百倍于前,判官減則不濟(jì)。其故何也?” 炫曰:“古人委任責(zé)成,歲終考其殿最,案不重校,文不繁悉,府史之任,掌要目 而已。今之文簿,恆慮勘覆鍛煉,若其不密,萬里追證百年舊案。故諺云:‘老吏 抱案死?!窆挪煌舸酥鄳乙?。事煩政弊,職此之由?!焙胗謫枺骸拔骸R 之時,令史從容而已,今則不遑寧舍。其事何由?”炫曰:“齊氏立州,不過數(shù)十; 三府行臺,遞相統(tǒng)領(lǐng),文書行下,不過十條。今州三百。其繁一也。往者,州唯置 綱紀(jì),郡置守、丞,縣唯令而已,其所具僚,則長官自辟,受詔赴任,每州不過數(shù) 十。今則不然,大小之官,悉由吏部,纖介之跡,皆屬考功。其繁二也。省官不如 省事,省事不如清心,官事不省而望從容,其可得乎!”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。
納言楊達(dá)舉炫博學(xué)有文章,射策高第,除太學(xué)博士。歲余,以品卑去任。還至 長平,奉敕追詣行在所?;蜓云錈o行,帝遂罷之。歸于河間。時盜賊峰起,谷食踴 貴,經(jīng)籍道息,教授不行。炫與妻子,相去百里,聲聞斷絕,郁郁不得志,乃自為 贊曰:
通人司馬相如、揚子云、馬季長、鄭康成等皆自敘徽美,傳芳來葉。余豈敢仰 均先進(jìn),貽笑后昆?徒以日迫桑榆,大命將近,故友飄零,門徒雨散,溘死朝露, 魂埋朔野。親故莫照其心,后人不見其跡。殆及余喘,薄言胸臆,貽及行邁,傳之 州里,使夫?qū)砜≌?,知余鄙志耳?
余從綰發(fā)以來,迄于白首,嬰孩為慈親所恕,捶撻未嘗加;從學(xué)為明師所矜, 榎楚弗之及。暨乎敦敘邦族,交結(jié)等夷,重物輕身,先人后己。昔在幼弱,樂參長 者;爰及耆艾,數(shù)接后生。學(xué)則服而不厭,誨則勞而不倦。幽情寡適,心事多違。 內(nèi)省生平,顧循終始,其大幸有四,深恨有一。
性本愚蔽,家業(yè)貧窶,為父兄所饒,廁縉紳之末。遂得博覽典誥,窺涉今古, 小善著于丘園,虛名聞于邦國。其幸一也。
隱顯人間,沈浮世俗,數(shù)忝徒勞之職,久執(zhí)城旦之書。名不掛于白簡,事不染 于丹筆。立身立行,慚恧實多,啟手啟足,庶幾可免。其幸二也。
以此庸虛,屢動宸眷;以此卑賤,每升天府。齊鑣驥騄,比翼鹓鴻,整素于 鳳池,記言動于麟閣。參謁宰輔,造請群公,厚禮殊恩,增榮改價。其幸三也。
晝漏方盡,大耋已嗟,退反初服,歸骸故里。玩文史以怡神,閱魚鳥以散慮。 觀省野物,登臨園沼,緩步代車,無事為貴。其幸四也。
仰休明之盛世,慨道教之陵遲,蹈先儒之逸軌,傷群言之蕪穢。馳騁墳典,厘 改僻謬,修撰始畢,事業(yè)適成。天違人愿,途不我與,世路未夷,學(xué)校盡廢,道不 備于當(dāng)時,業(yè)不傳于身后。銜恨泉壤,實在茲乎!其深恨一也。
時在郡城,糧餉斷絕。其門人多隨賊盜。哀炫窮乏,詣城下索炫,郡官乃出炫 與之。炫為賊所將,過下城堡。未幾,賊為官軍所破,炫饑餓無所依,復(fù)投縣官。 縣官意炫與賊相知,恐為后變,遂閉門不納。時夜冰寒,因此凍餒而死。其后門人 謚曰宣德先生。
炫性躁競,頗好俳諧,多自矜伐,好輕侮當(dāng)世,為執(zhí)政所丑,由是宦途不遂。 著《論語述議》十卷、《春秋攻昧》十卷、《五經(jīng)正名》十二卷、《孝經(jīng)述議》五 卷、《春秋述議》四十卷、《尚書述議》二十卷、《毛詩述議》四十卷,注《詩序》 一卷、《算術(shù)》一卷,并所著文集,并行于世。
時儒學(xué)之士,又有褚暉、顧彪、魯世達(dá)、張沖、王孝籍并知名。
褚暉,字高明,吳郡人。以《三禮》學(xué)稱于江南。煬帝時,徵天下儒術(shù)之士, 悉集內(nèi)史省,相次講論。暉辯博,無能屈者,由是擢為太學(xué)博士。撰疏一百卷。
顧彪,字仲文,余杭人。明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。煬帝時,為秘書學(xué)士。撰 《古文尚書義疏》二十卷,行于世。
魯世達(dá),余杭人。煬帝時,為國子助教。撰《毛詩章句義疏》四十二卷,行于 世。
張沖,字叔玄,吳郡人。仕陳,為左中郎將,非其好也。乃覃思經(jīng)典,撰《春 秋義略》,異于杜氏七十余事,《喪服義》三卷、《孝經(jīng)義》三卷、《論語義》十 卷、《前漢音義》十二卷。官至漢王侍讀。
王孝籍,平原人。少好學(xué),博覽群言,遍習(xí)《五經(jīng)》,頗有文翰。與河間劉炫, 同志友善。開皇中,召入秘書,助王劭修國史。劭不之禮。在省多年,不免輸稅, 郁郁不得志,奏記于吏部尚書牛弘曰:
竊以毒螫絪膚,則申旦不寐;饑寒切體,亦卒歲無聊。何則?痛苦難以安,貧 窮易為戚。況懷抱之內(nèi),冰火鑠脂膏,腠理之間,風(fēng)霜侵骨髓。安可齰舌緘脣,吞 聲飲氣,惡呻吟之響,忍酸辛之酷哉!伏惟明尚書公,動哀矜之色,開寬裕之懷, 咳唾足以活涸鱗,吹噓可用飛窮羽。芬椒蘭之氣,暖布帛之詞,許小人之請,聞大 君之聽。雖復(fù)山川綿遠(yuǎn),鬼神在茲,信而有征,言無不履。猶恐拯溺遲于援手,救 跌緩于扶足,待越人之舟楫,求魯燕之云梯,則必懸于喬樹之枝,沒于深泉之底。
夫以一介貧人,七年直省,課役不免,慶賞不沾。賣貢禹之田,供釋之之費; 有弱子之累,乏強(qiáng)兄之產(chǎn)。加以慈母在堂,光陰遲暮,寒暑違闕,關(guān)山超遠(yuǎn)。嚙臂 為期,前途逾邈;倚閭之望,朝夕傾對。謝相如之病,無官可以免;發(fā)梅福之狂, 非仙所能避。愁疾甚乎厲鬼,人生異夫金石。營魂且散,恐筮予無徵;赍恨入冥, 則虛緣恩顧。此乃王稽所以致言,應(yīng)侯為之不樂也。潛鬢發(fā)之內(nèi),居眉睫之間,子 野未曾聞,離硃所未見。久淪東觀,留滯南史,終無薦引,永同埋殯。三世不移, 雖由寂寞;十年不調(diào),實乏知己。
夫不世出者,圣明之君也;不萬一者,誠賢之臣也。以夫不世出而逢不萬一, 小人所以為明尚書幸也。坐人物之源,運銓衡之柄,反被狐白,不好緇衣,此小人 為明尚書不取也。昔荊玉未剖,刖卞和之足;百里未用,碎禽息之首。居得言之地, 有能用之資,憎耳目之明,無首足之戚,憚而不為,孰知其解!夫官或不稱其能, 士或未申其屈,一夫竊議,語流天下,勞不見圖,安能無望!倘病未及死,狂還克 念,汗窮愁之簡,屬離憂之詞。托志于前修,通心于來哲,使千載之下,哀其不遇, 追咎執(zhí)事,有玷清塵。則不肖之軀,死生為累,小人之罪,方且未刊。愿少加憐愍, 留心無忽。
弘亦知其學(xué)業(yè),而竟不得調(diào)。后歸鄉(xiāng)里,以教授為業(yè),終于家。注《尚書》及 《詩》,遭亂零落。
論曰:古語云:“容體不足觀,勇力不足恃,族姓不足道,先祖不足稱,然而 顯聞四方,流聲后胤者,其惟學(xué)乎?”信哉斯言也!梁越之徒,篤志不倦,自求諸 己,遂能聞道下風(fēng),稱珍席上?;蚓弁角О?,或服冕乘軒,咸稽古之力也。然遠(yuǎn)惟 漢、魏,碩學(xué)多清通;逮乎近古,巨儒多鄙俗。文武不墜,弘之在人,豈獨愚蔽于 當(dāng)今,而皆明哲于往昔?在乎用與不用,知與不知耳。然曩之弼諧庶績,必舉德于 鴻儒;近代左右邦家,咸取士于刀筆??v有學(xué)優(yōu)入室,勤逾刺股,名高海內(nèi),擢第 甲科,若命偶時來,未有望于青紫;或數(shù)將運舛,必見棄于草澤。然則古之學(xué)者, 祿在其中;今之學(xué)者,困于貧賤。明達(dá)之人,志識之士,安肯滯于所習(xí),以求貧賤 者哉!此所以儒罕通人,學(xué)多鄙俗者也。至若劉焯,德冠縉紳,數(shù)窮天象,既精且 博,洞究幽微,鉤深致遠(yuǎn),源流不測。數(shù)百年來,斯一人而已。劉炫學(xué)實通儒,才 堪成務(wù),九流七略,無不該覽。雖探賾索隱,不逮于焯;裁成義說,文雅過之。并 時不我與,餒棄溝壑。斯乃子夏所謂,“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”。天之所與者聰明, 所不與者貴仕,上圣且猶不免,焯、炫其如命何!孝籍徒離騷其文,尚何救也!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部分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詞文學(xué)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www.lansuobj.com/wenzhang/17843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詩經(jīng)」
- 「論語」
- 「史記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傳」
- 「左傳」
- 「大學(xué)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書」
- 「禮記」
- 「周禮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吳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莊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書」
- 「漢書」
- 「晉書」
- 「素書」
- 「儀禮」
- 「周書」
- 「梁書」
- 「隋書」
- 「陳書」
- 「魏書」
- 「孝經(jīng)」
- 「將苑」
- 「南齊書」
- 「北齊書」
- 「新唐書」
- 「后漢書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馬法」
- 「水經(jīng)注」
- 「商君書」
- 「尉繚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書」
- 「舊唐書」
- 「三字經(jīng)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韜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國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傷寒論」
- 「反經(jīng)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譚」
- 「弟子規(guī)」
- 「金剛經(jīng)」
- 「論衡」
- 「韓非子」
- 「山海經(jīng)」
- 「戰(zhàn)國策」
- 「地藏經(jīng)」
- 「冰鑒」
- 「圍爐夜話」
- 「六祖壇經(jīng)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簡」
- 「資治通鑒」
- 「續(xù)資治通鑒」
- 「夢溪筆談」
- 「舊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經(jīng)」
- 「四十二章經(jīng)」
- 「呂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訓(xùn)」
- 「三十六計」
- 「徐霞客游記」
- 「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」
- 「黃帝四經(jīng)」
- 「孫子兵法」
- 「孫臏兵法」
- 「本草綱目」
- 「孔子家語」
- 「世說新語」
- 「貞觀政要」
- 「顏氏家訓(xùn)」
- 「容齋隨筆」
- 「文心雕龍」
- 「農(nóng)桑輯要」
- 「搜神記」
熱門名句
- 常恐秋風(fēng)早,飄零君不知
- 不系雕鞍門前柳,玉容寂寞見花羞,冷風(fēng)兒吹雨黃昏后
- 透內(nèi)閣香風(fēng)陣陣,掩重門暮雨紛紛
- 野梅燒不盡,時見兩三花
- 淇則有岸,隰則有泮
- 似花還似非花,也無人惜從教墜
- 童孫未解供耕織,也傍桑陰學(xué)種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