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_道經(jīng)第二章解讀
-
查閱典籍:《老子》——「老子·道經(jīng)第二章」原文
樸素的辯證法,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。在中國的哲學史上,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(tǒng)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(tǒng)一的規(guī)律。老子認為,事物的發(fā)展和變化,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(tài)中產(chǎn)生的。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,互相聯(lián)結(jié),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(zhuǎn)化。而這種變化,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(zhì),“反者,道之動也”(第四十章)。老子的辯證法是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,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。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,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,如善惡、美丑、是非、強弱、成敗、禍福等,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。譬如說,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,也就不會產(chǎn)生對丑惡現(xiàn)象的唾棄;當你還沉浸在幸?;虺晒Φ南矏傊袝r,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。
有個哲學家說過:人們講得最多的,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,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(xiàn)象的關注,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、最本質(zhì)的東西。宋代大人蘇東坡在《題西林壁》一詩中寫道: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?!边@富于哲理的詩句。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、宏觀與微觀、現(xiàn)象與本質(zhì)等諸種關系的領悟,這富于啟迪性的人生哲理,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,會發(fā)現(xiàn)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、美與丑、進步與落后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。而辯證法的豐富內(nèi)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。
老子的樸素辯證法,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。傳統(tǒng)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(xiàn)辯證思維的范疇,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(lián)系。例如“有”與“無”,出自老莊哲學,“有無相生”體現(xiàn)了事物 對立統(tǒng)一的辯證關系,實際也體現(xiàn)了藝術創(chuàng)作的辯證關系。后世的作家、藝術家,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:通過“有聲”、“有色”的藝術,而進入“無聲”、“無色”的藝術深層境界,才是至美的境界。與之相關,“虛”與“實”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,而“虛實相生”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。
“奇”與“正”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(chuàng)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(tǒng)一的創(chuàng)造、表現(xiàn)方法,為中國古代作家、藝術家所常用?!罢敝刚!⒄?guī)、正統(tǒng)、整齊、均衡,“奇”指反常、怪異、創(chuàng)新、參差、變化,二者在藝術創(chuàng)造中是“多樣統(tǒng)一”規(guī)律的具體表現(xiàn)之一。在創(chuàng)作者們看來,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、均衡、整齊以有參差、矛盾、變化,彼此相反相成,正中見奇,奇中有正,奇正相生,于是產(chǎn)生出和諧的、新穎的藝術美。倘若尋根究源,“奇”與“正”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,正始見于《老子》五八章:“正復為奇”。而將這對范疇移用于文學理論中,則始于劉勰《文心雕龍》。
不容否認,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(fā)展史上,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。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聲相和,前后相隨。恒也。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),部分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詞文學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www.lansuobj.com/wenzhang/2555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詩經(jīng)」
- 「論語」
- 「史記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傳」
- 「左傳」
- 「大學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書」
- 「禮記」
- 「周禮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吳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莊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書」
- 「漢書」
- 「晉書」
- 「素書」
- 「儀禮」
- 「周書」
- 「梁書」
- 「隋書」
- 「陳書」
- 「魏書」
- 「孝經(jīng)」
- 「將苑」
- 「南齊書」
- 「北齊書」
- 「新唐書」
- 「后漢書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馬法」
- 「水經(jīng)注」
- 「商君書」
- 「尉繚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書」
- 「舊唐書」
- 「三字經(jīng)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韜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國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傷寒論」
- 「反經(jīng)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譚」
- 「弟子規(guī)」
- 「金剛經(jīng)」
- 「論衡」
- 「韓非子」
- 「山海經(jīng)」
- 「戰(zhàn)國策」
- 「地藏經(jīng)」
- 「冰鑒」
- 「圍爐夜話」
- 「六祖壇經(jīng)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簡」
- 「資治通鑒」
- 「續(xù)資治通鑒」
- 「夢溪筆談」
- 「舊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經(jīng)」
- 「四十二章經(jīng)」
- 「呂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訓」
- 「三十六計」
- 「徐霞客游記」
- 「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」
- 「黃帝四經(jīng)」
- 「孫子兵法」
- 「孫臏兵法」
- 「本草綱目」
- 「孔子家語」
- 「世說新語」
- 「貞觀政要」
- 「顏氏家訓」
- 「容齋隨筆」
- 「文心雕龍」
- 「農(nóng)桑輯要」
- 「搜神記」
熱門名句
- 舉頭紅日白云低,四海五湖皆一望。
- 樹頭幽鳥,對調(diào)新語,語罷雙飛卻
- 何處相逢,登寶釵樓,訪銅雀臺
- 碧毯線頭抽早稻,青羅裙帶展新蒲
- 騮馬新跨白玉鞍,戰(zhàn)罷沙場月色寒
- 轅門菊酒生豪興,雁塞風云愜壯游
- 記得武陵相見日,六年往事堪驚
